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小學感恩教育問題現狀以及應對策略的相關內容,感恩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培養的,怎么樹立小學生感恩的情懷是每個學校每個家長每個老師所重視的,本文就是通過小學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來做詳細的闡述與介紹的,且本文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小學;感恩教育;問題;對策;認知感恩;認同感恩;踐行
感恩感恩教育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借助感恩教育能引導學生切實體驗到知恩、感恩的重要性,改變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的惡習,保證學生能對周圍給予他們關愛的人更多的感激。
一、小學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感恩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較為顯著的問題,尤其是小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以及教育目標的差距,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深度思考的問題。第一,學校注重智育忽視德育的問題依舊存在,多數小學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重視“主科”課程忽視德育教學效果的情況。不僅僅表現在課程設置方面的缺失,也體現出教學評價體系的缺失,學校將升學率作為教學重點,形成的是社會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以及教師評價學生的模式,且評價的基礎數據就是數語外的分數,忽視了德育教學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實際水平就受到了影響。第二,家長對感恩教育的認知不足,在小學生感恩教育中,家長盡管已經意識到要進行感恩教育,但是重視程度并不夠,不僅體現了教育方式和教育意識層面上的滯后,也表現在教育常規化處理措施方面的單一性,往往只是口頭說教,其實際教學效果和實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獨生子女家庭逐漸增多,在成才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多數父母都將教學重點和教育目標放在讀好書,考取重點學校方面,家庭教育中溺愛的問題較為嚴重,甚至完全包辦了學生的衣食住行,這就導致學生對外人的關愛和幫助缺乏認知,學生不懂得回報的重要性,使得感恩教育效果并不符合預期。除此之外,家長和學生缺乏溝通也是較為明顯的問題,學生不能對父母的付出有明確的認知,也無法感同身受的理解父母工作生活的壓力和辛苦。這就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逐漸產生隔閡,無法建立一致的價值觀,也就更無法真正引起學生發自內心的感恩情懷。第三,社會環境中感恩意識的缺失,在社會結構和發展變革逐漸加快的背景下,新事物、新現象的出現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觀念都受到影響,小學生分辨是非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往往會受到社會惡習的影響,若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就會出現“感恩意識”逐漸淡薄的情況。全社會感恩文化得不到有效落實,就使得教育導向出現嚴重的偏差。
二、小學感恩教育的應對策略
在小學感恩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落實更加有效的教育流程,保證教育對策的完整性。第一,開拓感恩教育的渠道,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更全面地認知感恩意義。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如《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永遠的歌聲》等等都是經典的感恩教育教材,在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談認知、抒領悟,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互動中提高對哲理的認知,進而體會感恩這種美好的情境。隨著學生的閱讀機會在增多,這就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內感恩教育書籍學習基礎上,提高課外讀物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師要和學生家長建立有效的家校互動,積極向家長推薦相關讀物,提倡親子共讀,在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的同時,確保學生能逐漸內化其中飽含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觀看充滿教育意義的短片、電影、片段等,利用直觀刺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效果,在觀影結束后,組織學生進寫觀后感,抒發直接的情感,以此激發他們的感恩之情,增強他們的感恩意識;教師還可利用時下便利的網絡通訊工具,選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新聞人物等視頻,如水災、火災、地震等,通過播放感人事例及時展開討論,借助探討讓他們懂得感恩的意義,喚起他們對親人、對朋友、對社會、對祖國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第二,樹立典型,于無聲處引導學生認同感恩行為。據心理學家分析,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行為模仿能力較強,除了同學之間的習慣模仿,還包括對教師的模仿,對家長的模仿和對其他熟悉人的模仿。因此,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自覺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樹立自身的示范性。同時還要與家長共勉,共同樹立良好的育人形象,獲得孩子的認可,你的教育機制和教學策略才能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的情感,對他人的關心幫助心存感激。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活動,比如開展主題班會,鼓勵學生收集身邊的感恩故事,利用班會課或演講或表演或圖解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生交流的過程也是實現自身內化的過程,從思想認知層面提高對感恩教育的認同,從而保證感恩教育能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其實際的教育價值和優勢。第三,找準時機,引領學生積極踐行感恩活動。感恩教育首先的意義是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而最終的落腳點是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從而建立美好的人際關系,共創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因此,我們要找準時機及時將學生萌芽出來的感恩之心轉化為實際行動回報恩情,在日常生活中如記住爸媽等長輩的生日,在生日當天送上真誠祝福的同時為長輩做一頓他(她)喜歡的飯菜、幫他們洗一次腳、洗衣服等;又如結合節日(母親節、父親節、婦女節、教師節、重陽節、兒童節等等)為關心、愛護或幫助過自己的人制作愛心卡或寫一封感謝信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再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獻愛心活動以回報社會……學生必將在一次次的踐行活動中感受到愛的溫暖與幸福,進一步升華感恩的真摯情感,從而增強熱愛家庭、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懷。結束語:總而言之,在小學感恩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具體問題給予具體的解決,提高家校互動的效果,也要引導學生和家長之間建立更加有效的溝通,提高社會關注度,構建和諧化的社會氛圍,真正提高小學生感恩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熊兵惠.樸素的感恩教育深刻的人文關懷———淺談如何把感恩教育滲透到信息技術教學中[C].第三屆中國教育技術裝備論壇論文集.2014:403-407.
[2]胡婕,申屠華英.在開放的課堂中滲透感恩教育[C].貫徹《規劃綱要》推進教育家辦學研討會論文集.2013:312-315.
[3]車南.北宮大街小學感恩教育實施途徑與策略[J].新校園(中旬刊),2017(01):36-37.
作者:熊喜敏 單位:梅州市梅縣區畬江鎮中心小學
推薦閱讀:《基礎外語教育》(雙月刊)創刊于1999年,是由山東師范大學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合作出版、面向中小學外語教育工作者的學術期刊。本刊致力于基礎外語教育,以“刊載基礎外語教育領域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反映基礎外語教育改革進展,服務基礎外語教學與科研”為辦刊宗旨。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我國中小學外語教育,本刊刊登涉及基礎外語教育話題的各類文章。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E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