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課題是必須一個人嗎?首先我們要清楚什么是個人課題,個人課題主要是教育工作者以自身為研究對象,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的深入研究的課題,與個人課題相對應的是集體課題,集體課題是課題組協作完成的,而個人課題就需要教師個人完成了,個人課題對教師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不少教師對個人課題不怎么了解,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
個人課題的特點是小、活、快。
一是小,切口都比較小、內容比較單一。如“語文課堂合作‘邊緣人’現象研究”、“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摘抄實效性的研究”等,就符合魯迅先生所說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的“原則”。前者研究課堂合作中“邊緣人”現象的成因、類型、對策等,有利于解決課堂合作面較窄、民主平等氣氛較淡等問題;后者針對閱讀摘抄有形無實、效率不高的現實,研究和尋找提高其實效的方法與路徑。可見,他們研究的對象比較單一,研究的“截面”也很有限。而學校課題則不然,如: “英語任務型教學法的實驗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等題目是一個較為宏觀的問題,不僅切口過大,而且過于專業化,若沒有較為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準備,一定難當此任。自然不是“個人課題”研究力所能及的,則給人“老鼠咬蛋,無處下口”的感覺。
二是活,課題自由選擇,研究自主性強。教師自主選擇確定課題、研究內容、研究周期。
三是快,研究時間短、收效快。由于課題小,又是直接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的,許多情況下研究并不要求大樣本,有時只要幾個研究對象就可以了,所以這樣的課題研究所用的時間比較短,一般是6—12個月。并且課題研究的結果可以立碼在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應用,收到實效。
個人課題是由教師個人承擔,研究主體同時也是責任主體,也是利益主體,個人課題研究具有靈活性,方便調整和選擇,有利于行動研究,同時,個人課題源于教師個人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于教師專業化成長極為有利關于個人課題的更多問題可以咨詢本站在線編輯人員。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E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