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雜志創辦于 1981 年,為國內外唯一的專門發表有關農業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大型學術刊物。原主辦單位為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中國農業考古研究中心。 1985 年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江西省中國農業考古研究中心主辦; 1994 年起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主辦; 2003 年起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
刊名:[1] 農業考古
《農業考古》封面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主辦: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周期:雙月
語種: 中文;
開本: 16開
ISSN:1006-2335
CN:36-1069/K
《農業考古》為國內外首創篇幅最大的專業性考古雜志,著重從考古學和生產力角度研究我國古代農業技術的成就和歷史,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普及農業歷史知識,為實現代化服務,同時用較多的篇幅介紹國外農業起源、稻作起源、農業歷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農業考古研究的理論、方法及先進技術,供國內學術界借鑒、參考[1] 。
《農業考古》著重從考古學和生產力角度研究中國農業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歷史,探討中國農業的歷史規律,總結其經驗教訓,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普及農史知識,為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服務。主要欄目有:農史研究和農業現代化、農業的起源、稻作起源研究、農業考古發現與研究、農業歷史研究、農業文明研究、農業工具、農業水利、林業、園藝、茶葉、漁業、畜牧獸醫、古農書、古農學家、農業與飲食、農業與醫學、少數民族農業以及資料索引、農史動態等。1990 年以前為半年刊, 1991 年起該為季刊,每期 300 多頁,為國內外篇幅最大的專業學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已發行到日、美、英、法、德、澳、意、瑞典、加拿大、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幾十個國家。至目前為止,已出版 85 期。
《農業考古》封面為了更好地為現實服務,適應自上世紀 80 年代末全國茶文化熱潮興起新形勢,從 1991 年起《農業考古》該為季刊,將原有的“茶葉”專欄擴充為《中國茶文化專號》 , 每年 2 、 4 期固定出版(至今已出版 27 輯),因而也成為國內外篇幅最大、最具權威的茶文化刊物,并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臺灣等地區建立特約經銷處。
2005 年,為了適應現實需要,經上級出版部門批準,又將《農業考古》該為雙月刊,每年 3 、 6 期固定為“三農問題研究專號”,專門發表有關“三農”問題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受到國內外讀者的歡迎。
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農業考古》就已被中國農業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列為農業科學核心刊物,被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列為民族學的核心期刊、被復旦大學列為文史類核心期刊。經西北農業大學圖書館用“引文分析法”測度評價,在全國 15 種文物考古、歷史核心刊物中居第四位。 1993 年 12 月,經華東地區優秀報刊評委會評選,獲得優秀刊物一等獎。 2003 年《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 2004 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編委會確定為“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入選為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2008 年再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編委會確定為“中文核心期刊”。[2]
《農業考古》為國際標準 16 開本, 四色彩色精印,全年共 6 期,每本定價 20 元,全年定價 120 元。國內統一刊號: CN36 — 1069/K ,國際標準刊號: ISSN1006 — 2335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指導 >
職稱論文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