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史研究》我國唯一以鹽為研究、宣傳對象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1976年創刊。原名《井鹽中通訊》(內部發行),1986改名為《鹽業史研究》,對國內外發行。由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中國鹽業協會主辦,主編:黃健,副主編:程龍剛。季刊,每期正文約64頁。
《鹽業史研究》于1996年被評為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從1996年起,被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首批全文收錄;1999年12月,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輯委員會確定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和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該刊亦被《重慶維普資訊網》、臺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CEPS)、《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
《鹽業史研究》我國唯一以鹽為研究、宣傳對象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1976年創刊。原名《井鹽中通訊》(內部發行),1986改名為《鹽業史研究》,對國內外發行。由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中國鹽業協會主辦,主編:黃健,副主編:程龍剛。季刊,每期正文約64頁。
《鹽業史研究》于1996年被評為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從1996年起,被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首批全文收錄;1999年12月,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輯委員會確定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和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該刊亦被《重慶維普資訊網》、臺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CEPS)、《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
《鹽業史研究》以反映代表我國鹽業史學術界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為己任,尤其注意發現、扶植在一定時期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優秀作品,該刊從1976年至2010年無版面費。凡是具有真知灼見的鹽學理論和研究論文、富有學術價值的書評、讀史札記等,都是該刊優先予以選擇的對象。該刊倡導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提倡互相尊重的自由討論,所選論文或文章力主求新求實,論據可靠,論證周密,風格清新。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統計顯示,1995~2004年,本刊刊載的鹽業史研究論文占全國的90%以上,其中,130余篇論文或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索引收錄,24篇被全文轉載。著名經濟史學家李根蟠先生對《鹽業史研究》的學術地位和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贊譽道:“工業史的研究稍遜于農業史,但亦可觀,其中,鹽業史成績尤著。”
期刊2014年04期論文收錄:
古道風韻——川鹽古道系列考察掠影
渝東鹽業與古代戰爭
清代湖廣鄰私述略
清代廣東鹽產地新探
順治年間河東鹽制度變遷與績效分析
“牽輓不易”:清中期解鹽運銷自由化探析
孫中山大元帥府時期的鹽稅改革
淺析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鹽政的影響
自貢鹽商捐資辦學述略
《鹽業史研究》2014年第1-4期總目錄
相關論文范文推薦:藝術論文發表電影配樂中琵琶曲的應用及重要性
琵琶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在中國音樂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自身的獨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 心理,所以更多的電影制作人為了更好的展現中國古典文化,在電影配音中逐步加入中國樂曲元素,從而促進了中國民族樂器在電影中的 發展。
關鍵詞:藝術論文發表,琵琶,琵琶電影配樂
一、琵琶應用的民族性 所謂琵琶,它本叫做"批把",是中國民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屬于弦樂器。在我國的音樂史上有許多的琵琶名曲,這些曲子或溫婉或激 昂,但是無不展示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隨著我國電影事業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電影配樂中開始使用琵琶,使得琵琶在展現中 國文化的過程中又邁上了更高的臺階。尤其是2001年譚盾的《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電影最佳音樂獎,這無不展現出世界對中國傳統民族 樂器的認可,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肯定。
SCI期刊推薦 >
論文指導 >
職稱論文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