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典籍與文化》期刊簡介:
《中國典籍與文化》(季刊)創刊于1992年,由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辦。
辦刊宗旨:
《中國典籍與文化》基本劃分為六個版塊,其中文化論壇版塊,運用專論、散論、雜文等形式,在傳統文化視角下,關注現實文化熱點,進行理論闡述。文史新探版塊,刊載有深度,有創見,且文筆流暢的考據性短文。文獻天地版塊,著眼珍稀文獻的探幽抉微,傳統文獻的新意發掘,文獻典藏流傳的逸聞佳話。文化廣角版塊,透過具體細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審視傳統文化。學界紀事版塊,刊載相關學人的師友交往,學術活動,治學心得;重要研究課題的進展狀況,學術前沿信息;國內研究成果的客觀評述。域外漢學版塊,借鑒海外漢學研究的經驗和成果,開闊研究視野。獲獎情況: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欄目:
文獻天地、文史新探、文化廣角、學界紀事
期刊收錄:
萬方收錄(中)知網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典籍與文化雜志社征稿要求:
一、中國典籍與文化來稿請以Word文檔打印紙本,同時提供電子文檔。
二、中國典籍與文化隨文提供內容摘要(200字)、關鍵詞(2—4個)和英譯標題,并附作者簡介(50字)和聯絡信息。
三、來稿正文請按“一、(一)、1.、(1)”的序號設置層次,其中“1.”以下的章節段落的標題不單獨占一行;文稿層次較少時可略去“(一)”這一層次;段內分項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XXXX
(1)XXXX。①XXX;②XXX;③XXX。
四、來稿中的注釋,請采用頁下注、每頁各自編號,注號置于句末的標點符號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藝”之說①,“……將邊界查明來奏”①。但引文前有冒號者,句號在引號內,則注號置于引號之外,如:《釋名》云:“經者,徑也,常典也。”①?
五、注釋文字標引文獻的具體格式規定如下:
1.著作類:著作者《書名》,出版單位,XXXX年,頁X至X。又:著作者《書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書名之間不加冒號、逗號或“著”、“撰”字樣。
例:①郭紹虞《宋詩話考》,中華書局,1979年,頁75。
②[清]張裕釗《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刊本。
2.古代文獻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書名、篇章名后,可標示所屬叢書名;書名加篇名者,書名與篇名之間,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自序》,《清經解續編》卷七四七,上海書店,1988年,頁881。
②《舊唐書》卷七三《顏師古傳》,中華書局,1975年,頁2594。
3.雜志類:著作者《論文名》,《期刊名》X年X期,頁X至X。又:著作者《論文名》,《期刊名》X卷X號,頁X至X。
例:①袁行霈《〈新編新注十三經〉芻議》,《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頁7。
②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譯《韋昭之經學—尤以禮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3期,頁141-155。
SCI期刊推薦 >
論文指導 >
職稱論文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