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杭州市五堡錢塘江邊的沉井遇拋石層處理下層技術,根據周邊的地質條件與沉井現狀制定處理方案,理論驗算可行且經論證審批后指導該項目的施工。
關鍵字:沉井,遇拋石層,壓密注漿,止水帷幕,下層技術
一、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五堡錢塘江邊,沉井尺寸為11.14m×9.6m,壁厚80cm,砼采用C30,抗滲等級S6,沉井高10.6m,為頂管接收井。
二、沉井底及周邊地質條件
施工過程中,沉井下層至距設計標高約1.8m處時,沉井無法繼續下沉。發現問題后,建設單位組織勘測單位對該井處重新進行了補勘,發現沉井東北角刃角底部全部、沉井西北角約2/3為拋石區,拋石粒徑小于50cm,層厚自3.0m~4.0m不等。分布與2-2土層中。同時從沉井東北角有一股非常大的暗流流出,水位埋深3~4米。
三、沉井現狀
沉井高程如下(沉井頂部設計標高為4.80m,以下高程為沉井現狀頂標高):
四、處理方案總體思路
為了確保沉井干封底作業、繼續下沉,采用水泵排除該股暗流,三天后發現在沉井東北側距車行道路約5米處出現塌陷,同時在北側車行道路邊地表出現大量裂縫,嚴重威脅車行道路的安全。為此,我單位立即對開挖區進行了回填,以確保車行道路的安全。
為了確保沉井順利、安全沉至設計標高,建設單位組織了專家對該沉井進行了會診,與會專家提出了采用深井降低暗流或采用水下作業的方案。經與設計、業主、監理協商后,決定在沉井北側及東側距井10m處采用壓密注漿的方法設置一道止水帷幕,以封堵地下暗流,同時在沉井東、北、西三側設置深井降低地下水位后破除拋石下沉的施工方案。
五、壓密注漿施工
1、注漿孔位布置及注漿范圍
1.1根據本工程實際地質條件及工程要求,查規范得該類型土層漿液擴散半徑γ=0.5m;
1.2注漿孔布置
注漿的平面布置采用梅花型,注漿孔距 1.4×0.5m=0.7m;
止水帷幕排距: =0.7m
1.3注漿范圍
平面距離沉井東、北面10m處為起始范圍,向東、北方向輻射10米范圍內設止水帷幕3排。
1.4注漿深度及止水帷幕厚度
注漿深度為14.2~10.2米,止水帷幕厚度為4米左右。
2、注漿材料
2.1漿液采用P.042.5R水泥調制,水灰比0.5:1~1:1;
2.2凝結漿液為水玻璃(硅酸鈉NaO·nSiO2),水玻璃模數為2.5~4.3,濃度為35~40Be’(波美度)。水玻璃摻量為水泥重量的3%~5%。
3、漿液膠凝時間及工地試驗
漿液采用水泥漿+水玻璃雙液,膠凝時間可控制在幾秒至幾十分鐘范圍內。一般情況下,水玻璃濃度減小,膠凝時間縮短,并呈直線關系;水灰比越小,水泥與水玻璃之間的反應越快,膠凝時間越短。
本工程膠凝時間擬控制在2min左右,8min后結石體形成強度。通過工地量杯試驗確定。具體做法為:水泥漿水灰比不變,按不同波美度水玻璃按體積比0.5:1~1:1逐次試驗,記錄試驗情況后得出結論。
4、注漿主要參數
4.1擴散方式:滲透
4.2漿液擴散半徑:0.5m,有效注漿范圍:1m(間隔加固);
4.3注漿壓力:0.3~1Mpa
4.4注漿速度:8~20L/min; 凝結時間:2~5min
5、注漿的操作方法
5.1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測量定位→鉆機與注漿設備就位→成孔→振動法插入注漿管→注漿→結束清洗
5.2壓密注漿施工工藝
①鉆機成孔
采用SH-30型工程地質鉆,開孔直徑142mm,成孔直徑110mm。鉆孔深度在拋石層底50cm。鉆機就位的時候,要求其擺放平整、穩固,保證鉆孔的垂直度,控制在1%以內。
②成孔后立即采用振動式插入法將兩根DN20的注漿管送至注漿深度,注漿頭管為1.2米長花管,兩管間距2cm,水玻璃注漿管高出水泥漿注漿管1.2米。
③注漿:采用分段注漿的方法,每次注漿段為1.2米。開注漿機,看壓力表,看流量計算,主管注入水泥漿液體,在注漿初期水灰比采用1:1,若“吃漿”均勻,可增大水灰比的濃度,直至0.5:1。在泵送至理論注漿量時,停止注入水泥漿,由另一根管中注入水玻璃溶液。水玻璃液量與水泥漿漿量體積比1:1。等雙液膠凝后,在設定的壓力下,繼續注漿,當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時,繼續灌注40min;或不大于1L/min時,繼續灌注60min,最后注入水玻璃,灌漿可以結束。注漿與鉆孔程序一致,采用分序跳孔跳排注漿。
5.3注漿管上提
第一段注漿完成后,待漿液膠凝(5~8min),采用手動葫蘆將注漿管上提,上提高度為1.2米。重復“③注漿”操作步驟。
若部分孔洞注漿后有漏水點或有串漿現象,在適當位置注漿孔加密。
5.4注漿結束
整段注漿完成后,注漿管邊往上拔管邊注入水泥漿液,用以填補鉆孔形成的孔洞。
5.5結束沖洗
注漿完畢后要及時清洗注漿機、攪拌機和各種管路。
6、注漿中特殊情況處理
6.1冒漿
當水玻璃液未注入而產生冒漿,則采用低壓、濃漿、限流、限量、間歇注漿的方法進行灌注,或直接注入水玻璃液速凝。
6.2串漿
在注漿孔和串漿孔同時進行注漿。
6.3漿液大量流失
采用低壓、濃漿、限流、限量、間歇注漿的方法進行灌注,或直接注入水玻璃液速凝。
6.4涌水
用雙液速凝處理或直接邊拔注漿管邊封孔。
6.5注漿壓力持續上升
及時關閉閥門,拔出注漿管立即沖洗。如果處理不及時,容易爆管。
六、深井施工
1、 深井分布
為了確保沉井下沉時隔絕地下暗流、干底作業,在沉井東、北、西共設置5只深井,各深井離沉井水平垂直距離為5米。
2、深井及管井的構造
深井孔采用φ1000回旋鉆機造孔,井深20m。鋼筋籠豎向主筋采用φ18@150,沿環向均勻設置,環向鋼筋φ16@1000,深井鋼筋籠直徑為760毫米,在豎向主筋φ18采用φ6@200毫米螺旋箍筋。鋼筋籠各鋼筋均采用點焊連接,鋼筋籠末端同樣用鋼筋封閉,鋼筋籠外側采用2000目尼龍布及一層3×3的鐵絲布環包,最外側用普通鉛絲網片防護,鋼筋籠與樁孔之間空隙采用中粗砂回填作濾料,管井底與井孔之間用瓜子片回填。
3、深井埋設和使用
深井埋設施工流程:井點測量定位→ 挖井口→ 安護筒→鉆機就位→鉆孔→回填井底瓜子片填充層→吊放鋼筋籠→回填鋼筋籠與孔壁的中粗砂過濾層→井內設置潛水泵→抽水。
4、深井降水計算
沉井深度11米處為砂質粉土層(含水層),在此按無壓完整井進行計算。
4.1無壓完整井群井井點涌水量計算:
Q=1.366K(2H-S)S/(lg252-lg8.1)
=1.366×8(2×17.3-11) ×11/(lg252-lg8.1)
=1904m³/d=0.022m³/s
Q——單井涌水量(m3/d) K——滲透系數(m/d) 取8m/d
H——含水層厚度(m) 取17.3m R——抽水影響半徑(m)=1.95S(HK) ½ =252m
S——水位降低值(m)取11m
xo——基坑假象半徑(m)=(A/∏) ½=[(11.14+4) *(9.6+4)/3.14] ½=8.1m
4.2深井進水過濾管總長度:
深井管井采用鋼筋籠制作,過濾層按管井長度全長布置。
4.3群井總涌水量
Q=1.366K(2H-S)S[lgR-1/n(lgx1,x2,x3,x4,x5)]=1197³/d
=49.8 m³/h=0.014m³/s
按此布置計算的總涌水量與前式計算的總涌水量相近,故總涌水量、深井數和布置距離滿足本工程降水要求。
4.4水泵類型選擇:Q=49.8m³/h,選用潛水泵型號:JQB-1.5-6,ф50mm出水管,流量10~22 m³/h,揚程28~20m,功率2.2KW。
七、沉井下沉
1、下沉方式
現沉井離設計沉到標高只有1.8m左右,為防止超沉,不專門對其進行偏壓重或橫向頂撐糾偏。通過控制南、北兩側的下沉速度,在下沉過程中對其進行糾偏處理。沉井下采用多瓣抓斗抓土開挖,人工配合修整的方法。
2、沉井下層主要措施
2.1井外下沉觀測點設置
在沉井外5m地面設置縱橫十字控制樁、水準基點。下沉時,在井壁上設十字控制線,并在四側設水平點。于壁外側用紅油漆畫倒三角標出,每30cm設一個,標注高程觀測沉降。
2.2井內觀測點設置
井內中心線與垂直度的觀測系在井內壁四邊標出垂直軸線,突出井壁10cm各吊垂球一個,對準下部標志板來控制。
2.3下沉垂直度及高程控制
根據現場實際下層速度,擬按每30min~1h用縱橫兩臺經緯儀進行垂直偏差觀測并對下沉量進行觀測,并做原始記錄。
2.4糾偏及下沉速度控制
首先控制東南、西南的緩慢下沉,東北、西北角相對快速下沉。主要以控制挖土量來控制。
用多瓣抓斗從北邊井底中間開始逐漸挖向四周,每層挖土厚0.5~0.6m,不掏挖刃腳土層,先中間后四周,均勻對稱地進行,形成一個1m左右深的“鍋底”,并根據需要留有土臺,逐層切削,部分井壁周邊的拋石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清除,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均勻切土下沉,逐漸糾正南北兩邊的高差。井身糾正后,采用南、北井孔底同時進行出土下沉的方式均勻下沉。每階段下沉高度控制在30cm。并隨時觀測水位變化,嚴格保證水位處于沉井底50cm以下,避免超沉。
2.5封底
①封底時間
沉井沉到設計標高后,經2~3天 ,對其進行沉降觀測,在8h內累計下沉10mm時,說明下沉穩定,立即進行沉井封底。
②封底方式
采用排水封底技術,整平井底土,鑿毛刃腳混凝土洗刷干凈,然后,在井底對稱均勻澆筑混凝土墊層,強度達到30%后,綁鋼筋,放置BW型止水條,澆筑上層60cm厚的早強防水混凝土底板。澆筑在整個沉井面積上分層由四周向中央進行,每層厚30cm ,并振搗密實。混凝土養護14d 期間,深井不間斷地抽水,保證水位在井底板之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