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生態工程師論文發表了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理論與實踐,生態農業觀光園實現了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讓自然生態和景觀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論文介紹了生態型農業觀光園區的規劃設計原則,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益也發揮了服務社會的作用。
關鍵詞:生態工程師論文,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
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是當今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做好生態農業觀光園對于城市的生態協調建設和發展以及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做好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需要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研究符合城市生態建設要求的農業觀光園,同時,創新生態農業觀光園設計的理念。
1生態型農業觀光園區的規劃設計原則
1.1因地制宜原則
由于農業發展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點,因此,在規劃和設計時生態農業觀光園,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綜合性規劃。首先,充分利用該地區現有的原生農業資源,就地取材,創造出區域性特色的服務和產品。其次,通過技術和資金投入到受限于技術和機械的農產品中,進一步豐富園區作物的內容,創造出更多的項目。最后,集中力量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基礎設施,保障良好的交通、水電及食宿等,開發極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項目,不僅使農民收益提升,也要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
1.2綠色、環保以及可持續原則
生態農業觀光園作為緊密聯系自然環境的一項產業,不僅要以服務和產品來吸引客戶,更需要來自于自然環境的支持。因為良好的風俗地貌、文化氛圍及自然景觀更能夠吸引到旅客。因此,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需要嚴格把握綠色、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建立良性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首先,需要禁止亂砍濫伐行為,減少大興土木對園區環境和自然生態的影響。其次,盡量減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合理的規劃,建立持續經營的管理模式。最后,對整體收益進行合理利用,不僅要為當地農業從事者創收,也要為社會和環境做出貢獻。
2完善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的方法
2.1充分利用景觀與植被
在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中,順應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建設理念,如何踐行順應自然的理念,其中景觀與植被就是最好利用的資源。因此,通過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要讓景觀和植被的建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拓展現有景觀植被的作用,更好地推進景觀植被對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和發展,提高植被利用率。
2.2體現本土文化和當地民族的特點
比如,苗族文化的展示,和游客一起共同參與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和民族舞蹈、篝火晚會等,旅游者的參與度提高了,當地旅游特色的美譽度也隨之提高了。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知名度和美譽度都很高的旅游資源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旅游者。如黔東南州黎平縣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篝火晚會,就有力推動了貴州民族文化旅游發展。
2.3發展特色旅游商品
在農業觀光園規劃中,將農業文化資源融合到旅游商品設計中,以此吸引游客購買,并提高商品的農業文化價值。一方面應使商品彰顯文化內涵,賦予旅游商品濃厚的文化氣息,文化底蘊的深厚直接影響到商品的銷售,加入特色的農業文化,不僅增加了商品的美學韻味,還能夠提升其紀念意義。另一方面重點考慮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如在進行商品設計時,將特色的農耕文明、歷史典故、傳說等構造商品圖案、造型,并利用當地富有特色的材料進行制作,突顯觀光園的農業文化和民族特色。
2.4創新旅游業態
創新旅游業態是實現旅游產業永保活力的重要路徑。貴州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要從產業要素、產業空間、產業融合3個方面來實現旅游業態的創新。一是產業的要素集聚。貴州要以旅游6要素為重點內容和出發點,對現有的旅游業態體系結構進行分析,通過對已有業態的補充和提升,創新開發旅游景區綜合體、城市旅游綜合體、鄉村旅游綜合體。二是產業的空間復合。不同旅游地的不同功能分區,孕育著差異化的產業形態。貴州在旅游目的地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游客不同需求的認知,把差異化的產業形態和旅游業態融合共生,形成多功能復合的空間。三是產業的融合發展。貴州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要在發揮自然資源稟賦的基礎上,融合區域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作為引領,發展文化旅游創新區。
3結語
將傳統的農田景觀與農業觀光旅游相結合,實現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的經濟效益,優化產業結構,使人們擁有更多休閑娛樂的場所,也能夠進一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寶輝.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6)
2夏錦,李蔚青.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淺議[J].現代園藝,2013(21)
作者:莫春明 單位:貴州高投生態產業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云南林業》發表的一篇林業論文,(雙月刊)創刊于1958年,由云南省林業廳宣傳中心主辦。著重宣傳林業方針政策,交流林業工作經驗,反映國外、省外及本省林業動態,表彰林業先進,普及林業科學知識,推廣林業技術。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