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0引言
不同土地利用引起的土壤特性的變化各不相同.有關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土地覆被及土壤特性等方面的變化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例如,在地表植被[1]、植物凋落物和殘余量[2]、土地管理措施[3]、土壤性質[4-7]、地表反射率[8]、土壤微生物活動[9]及土壤養分[10-11]等方面的變化研究均取得顯著成果.同時,土地利用變化還可引起生物多樣性[12]、地表徑流和侵蝕[13]、土壤環境[14-16]等生態過程[17]的變化.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抵抗力[18],反之將會導致土壤質量下降[19-20],并導致土地沙漠化.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與綠洲交錯帶不僅土壤鹽漬化嚴重,而且面臨沙漠化的威脅.其植被群落結構簡單,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隨著人類活動干擾強度的增大,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變化必然對該區土壤特性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國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特性的影響研究大多集中在典型巖溶區[10]、自然保護區[21]、低山丘陵區[22]和集約化農業區[23]等.而有關土地利用在干旱區的研究主要表現在綠洲[11,24-25]和典型流域[26]方面.因此,開展綠洲-沙漠交錯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特性的影響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比研究了綠洲-沙漠交錯帶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機械組成、總鹽和土壤養分等土壤特性的影響,并對其進行了土壤退化評價和養分評價.可為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規劃經營管理方式及土地評價和恢復等提供理論基礎,對于土壤鹽漬化的防治、改良、有效利用和沙漠化的防治,具有科學實踐意義和生態價值.
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與奇臺縣綠洲的交錯帶.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腹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地處44°11′~46°20′N和84°31′~90°00′E之間,面積約4.88×104km2.其年平均降水量不超過150mm,且主要集中在春季.年平均蒸發潛力較高,在2000mm以上,年均溫為6~10℃.奇臺縣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地處89°13′~91°22′E,43°25′~49°29′N,全縣面積1.93×104km2.農區年平均氣溫為4.7℃,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43℃,1月份極端氣溫為-42.6℃.年平均降水量為176mm,蒸發潛力2141mm,無霜期平均156d,年日照時數2840~3230h.
2材料與方法
2008年10月,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與奇臺縣綠洲交錯帶8種土地利用類型土壤選擇樣地分別為:荒草地(花花柴Kareliniacaspic、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及豬毛菜Salsolacollina為主,A1)、天然灌木林地(檉柳TamarixchinensisLour為主,A2)、無植被生長的鹽堿地(A3)、種植3a的生態防護林地(沙棗樹Elaeagnusangustifolia為主要建群種,A4)、耕種3a(B1)、5a(B2)、10a(B3)的農田及耕種5a的菜園地(B4).按“S”型采樣法,挖取深度為40cm的土壤剖面,按0~20cm和20~40cm土層取樣.每種樣地,分別從不同的地塊上挖取6個土壤剖面,每樣重復3次,每層共取樣18個.采集的土樣在實驗室內自然風干,分散,過1mm篩,按水土比5∶1配置土壤浸提液.用殘渣烘干法測定可溶性總鹽含量;用數字式酸度計測定pH值;用K2Cr2O7容量法測定有機質含量;用半微量開氏法測定全氮;用硫酸-高氯酸消煮-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磷;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堿解氮;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磷;用1mol•L-1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速效鉀;采用雙指示劑-中和滴定法測定CO2-3和HCO-3;采用硝酸銀滴定法測定Cl-;采用源自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Ca2+和Mg2+;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K+和Na+;采用硫酸鋇質量法測定SO2-4.按美國制土壤分類標準分析土壤顆粒組成.分析測定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實驗室的專業人員完成.土壤有機碳含量源自于土壤有機質含量,其計算方法如下[27]:OM(%)=C(%)×1.724(1)則,C(%)=OM(%)×0.58(2)式中:OM為土壤有機質(%);C為土壤有機碳(%).
本文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法、綜合指數法、聚類分析及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特性的影響.所有圖表的繪制及數據的分析在Excel2003、DPS8.01及SPSS13.0軟件上進行.利用綜合指數的計算形式,定量地對某現象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稱為綜合指數法(syntheticin-dex).綜合指數I較為復雜,沒有統一的表達形式,一般根據實際問題確定計算模式,并可表示為各個指標的相加或相乘,如取相加,則有[28]:I=1n∑m1y或I=∑ki=1∏lj=1yij(3)式中:I為綜合指數;y為個體指數;m為指標數;n為分組數;k為指標類別數;l為各類內的指標數.
3結果與分析
3.1土壤理化性質及鹽分特征
綠洲-沙漠交錯帶各土地利用類型土壤(0~40cm土層)主要組成為極細砂(表1),其平均含量在63%~66%之間變化;其次為細砂,含量遠低于前者,大體在19%~22%之間波動.按粒度的平均值衡量,土壤質地上層(0~20cm)和下層(20~40cm)沒有顯著差異.按照美國制土壤分類標準,屬于砂土.土壤pH值>8.0.據土壤肥力分類標準[29],有機質平均含量在24~32g•kg-1之間,屬于2~3級,為中上水平,有利于作物生長,但全磷含量(0.71~0.85g•kg-1)較低.上層土壤養分(除全鉀外)均高于下層土壤,而且除有機質和全鉀外上層和下層土壤養分元素均具有P<0.05信度水平的顯著性差異.按照土壤鹽漬化分類標準,屬于強鹽漬土[30].上層土壤鹽分及其離子含量普遍大于下層土壤,但其含量不具有顯著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