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以來,由于長期的過量采伐所造成得可采森林資源銳減以及森林火災的影響,林區的森林、濕地等主要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功能明顯弱化。由于森林生態失去平衡,使得與落葉松相伴生的多年凍土呈現由南向北區域性退化趨勢,凍土層變薄或消失,直接改變了森林發育的生境條件;森林涵養水土、防風固沙、納碳貯碳等生態功能降低,不僅對東北、華北地區的生態屏障作用不斷減弱,而且區域內旱澇、火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平均氣溫上升,降水量下降,呈現高溫少雨的干旱氣候,極端有害天氣增多;黑龍江沿岸水土流失嚴重。若任其發展下去,大興安嶺的生態環境必將進一步惡化,并直接威脅到區域國土生態安全。
1大興安嶺地區出現的生態問題
1.1氣候變劣
溫室效應加劇,林區10年內氣溫升高達到0.509℃;極端天氣事件增多,1992年6月7日發生了有資料記載以來罕見的霜凍冰雪天氣;1996年7月22日的大暴雨日降水量達116.5毫米;2001年4月7日首次出現嚴重的沙塵天氣;2002年7月5日出現連續5天的高溫天氣,最高溫度達39.4℃。氣象災害的頻率越來越高,氣候也呈現逐年惡化趨勢。干旱、洪澇、低溫、大雪、冰雹,春季晚霜凍等災害不斷出現,尤以洪澇、干旱,特別是春旱災害最為突出。
1.2洪澇災害上升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主要流域內水量平衡要素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嫩江流域同等降水條件下,80年代流量比60—70年代增加38.0%,徑流深增加60毫米,洪水匯流進程平均縮短60小時;90年代的流量比80年代增加18.2%,徑流深增加了40毫米,洪水匯流歷時平均縮短50小時。由于森林蓄積量減少,土壤薄層化,削弱了蓄水功能,江河年內徑流分配不均衡。致使水旱災害交替演進,受災面積、成災率和發生頻率均呈增大趨勢,最近20年內,造成嚴重的旱澇災害的年份就達9次之多。其中:1991年呼瑪河流域大洪水致使林區6個縣(區)38個鄉鎮共13萬人受災,受淹城鎮3座,直接經濟損失達5.1億元;1998年黑龍江大洪水致使林區4個縣(區)21個鄉鎮共4.38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02億元;2003年呼瑪河、甘河、額木爾河、多布庫爾河等流域均出現較大洪水,致使林區10萬人受災,沖毀道路橋梁多處,大面積毀壞農田。直接經濟損失2.2億元;2007年的林區夏秋連旱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38萬元。
1.3水土流失加劇
根據2002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普查數字統計,本林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2735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為2623平方公里,凍融侵蝕為20112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的11.5%、88.5%。
1.4濕地功能減弱
由于森林生態系統退化、采金生產和農田開墾等影響,林區凍土退化嚴重,引起土壤、植被及草場退化,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泉口位置下移、沼澤濕地減少、湖塘消失等水資源減少和水環境變異,造成了林區濕地面積萎縮,貯水量下降,持續時間變短,涵養水源和凈化水質的功能減弱。
1.5凍土退化嚴重
大興安嶺林區多年凍土是高緯度型歐亞大陸多年凍土區最南的突出部位。經過45年的開發與建設,人為活動逐步加劇,在氣溫持續轉暖和人為因素疊加的強烈影響下,多年凍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多年凍土區退化嚴重,速度明顯加快。區域性凍土退化速度表現為:南部大于北部、城鎮大于田野、農田快于林區、采伐過林區快于原始林區。凍土融解后,在原本凍土的地區,出現土壤干燥的現象,而在低洼地則多出現濕地,興安落葉松的生長條件發生了惡性變化,使這一地區的森林逐漸消亡。同時,永久凍土的廣泛融化正在對建筑、管道、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造成嚴重危害,導致地表收縮而變得凹凸不平,從而產生一些地坑,對鐵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損害。在多年凍土區內出現島狀融區,縣、區、林業局址所在地周圍和河流兩側,現已出現融區擴大的趨勢。
2大興安嶺生態保護方面的建議
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天然林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鼠害的發生,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通過生態恢復(封育)、生態修復(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態重建(造林、礦區復墾、河流兩岸植被重建)工作,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和生態資源良性循環。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完善生態保護政策;調減森林采伐量;重視森林管護與保護,改善森林防火和管護設施;促進森林資源培育;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建設;開展退耕還林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積極支持林區以煤代木、以氣代木、以電代木的民用替代能源項目。
2.1加快培育后備森林資源
全面停止大興安嶺林區的非保護性采伐,進行必要的以提高森林質量為目的的撫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森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火燒跡地恢復等森林經營活動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加快修復天然林生態系統,加快培育后備森林資源。
2.2積極創新經濟發展模式
將大興安嶺林區作為全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重點區,加大中央財政的補償力度。重點支持生態保護和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在資金分配情況和資金使用效果評估中,重點考核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并按照績效考評結果,實施適當獎懲措施。
2.3要積極推進林區開展森林碳匯經濟試點
研究出臺鼓勵林區發展碳匯經濟的政策,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工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2.4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建立由國家投入為主的穩定、長期的資金來源渠道,提高管護費用標準,加大資源管護、林政執法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提高資源管護效能。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立法,逐步完善生態補償標準,加大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態補償的財政政策體系。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擴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范圍,將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納入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管理,并提高生態效益補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