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縱觀中國藝術發(fā)展史,可以看到,作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階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但是,現(xiàn)代以來科學的傲慢,加上消費主義的物化浪潮,使得人性在現(xiàn)代性社會中,遭遇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戲化,問題多多,人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是一種掠奪、占有,在藝術接受方面人們忽視了經(jīng)典文本所體現(xiàn)的“和合”文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倡導和建構生態(tài)女性文化批評,不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目前的形勢下,建構“生態(tài)女性文化批評”,其學派建構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本文在現(xiàn)代性視閾下從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然意識三個方面對中國幾千年豐富深厚的本土“和合”文化思想資源加以挖掘,進行重新審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1、和合文化中的生命意識
和合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而是已經(jīng)沉淀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更確切的來講是一種對生命的重視和尊重。在古代中國人看來:自然和人處于同一規(guī)律之下,從而都富有善意和秩序,自然造化的微妙生機和動態(tài)與人內在生命勃勃不息的流傳是息息相通的,“藝術就是以心靈映射萬物”(宗白華),文學是為自然立言,為人立言。把生命意識的完美追求外化到藝術中去,本質上都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和熱愛。《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個“生”字就含有生命、生存的意思。《荀子禮論》曰:“大地者,生之本也”,這也是在講我們要懷揣著對生命重視的思想來敬畏生命,并且亦推己及人,珍視他人、他物及天地間的一切生命對百姓民眾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中國文化的一貫精神。構成中國文化核心的儒、道、釋三家,他們都對生命意識有著自己獨特的闡釋:無論是先秦儒家的“參贊化育”思想、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禪宗的“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都隱含著深刻的生命意識[1]。可以說對生命的認同、熱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富有哲學智慧的部分。
2、和合文化中的人本意識
中國“和合”文化充滿了濃郁的人本意識。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中華民族在“和合”文化思想的浸透下形成了中國式的“以人為本”的民族傳統(tǒng),并且已經(jīng)進入到血液,滲透到骨髓,流遍每個環(huán)節(jié),這同時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周易文言》中講,“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就是講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由人感化的氣)是相互符合的、相互匹配的,凸顯人的價值。首先,作為道家的人文思想,突出體現(xiàn)在老莊哲學中。老子關于天、地、人、道四者關系的闡發(fā)就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莊子》中亦有關于天、地、人“三才”和諧聯(lián)系的論述,并直接與人的審美活動相勾連。人“仰觀”于天,又“俯察”于地,在“天—地—人”系統(tǒng)中,人處于中間位置,對在上的“天”和在下的“地”充滿了親切感,這一系統(tǒng)中布滿了生存聯(lián)系之網(wǎng)。正所謂:天地之大無出吾心,造物之妙盡入我意,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我心自有“丘壑”以待山水。近人王?運在《圓明園宮詞》所說的“移天縮地在君懷”,也正是主體精神的寫照。《孟子萬章上》說:天子有天下,是“天予之,人予之”。是說天子的權利是老百姓給予的,并且孟子還提倡:“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種“以民為本”重視人的價值的思想早在中華民族的“軸心時代”就被孟子論述的如此清晰而透徹,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的人文精神之一,影響深遠。其次,作為儒家的人文思想,把人看做“天地之心”,“萬物之靈長”。人既是“萬物之靈”,則為萬物中之尊貴者,此即孔子所謂的“天地之性人為貴”。(《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H?ldquo;參天地而化育萬物”,故漢儒董仲舒云:人“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yǎng)之,是其得天之靈,貴于物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彩窃趶娬{我們應該重視人的價值,以人為本。最后,關愛人類以至拓展到關愛其他物種,守望生命價值以至升華為尊重生命價值,是人的仁愛精神的延伸,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與悲憫情懷。
3、和合文化中的自然意識
在老子看來:“自然”與“和合”便是事物同一個生化過程的兩個方面。[2]古代先人對大自然有著一種無比熱愛的獨特情愫,并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彼此欣賞,融為一體,產(chǎn)生信任與交流的關系。如《孟子》中:“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數(shù)罟不入?闖兀?惚畈豢墑な騁病?rdquo;二千多年的先賢已經(jīng)為我們指出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應該分清時令,掌握一個恰當?shù)?ldquo;度”,來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并且要樹立一種長久的可持續(xù)的觀念來對待自然宇宙萬物。這種自然意識就其本質來看,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并直抵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充滿生命的深層體驗的審美境界。這種強調在自然與精神間建立一種“和合”化關聯(lián)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這表現(xiàn)在:在古代中國人看來,人與自然、情與景,主體與客體、心源造化、內根與外境都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天人異質同構的這種深層文化意識使得中國文學本身有著內在的整體性關聯(lián),正因為這種“和合”意識的存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才才有了“胸中有丘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