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1高職音樂教育誤區與不足
1.1教育誰和為什么教不明確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并不是本科師范院校的壓縮版,它應有自己的培養目標、生源考量、教學特色、教學模式。應該從高職院校本身的定位出發,培養的學生要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注重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以及從事音樂工作的職業素養。但現實是很多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只是套用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將本科四年的教學課程縮短至三年制,強調專業性,教學的應用性、可操作性強調不多,無視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的差別,也無視高職教育的目標與本科教育目標的差別。
1.2如何教和教什么不明確
現階段,高職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大都脫胎于本科師范院校的模式,并沒有形成適合高職教育獨有的教學模式。高職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從事音樂職業的素養。專業知識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本科師范院校、高職教育、專業藝術院校各有各的目標和任務,實現其各自的目標和任務也應有各自的方法和手段。
1.3不能很好理解非專業課程對專業學習的重要性
對高職音樂教育專業來說,非專業課程例如美術、戲劇、舞蹈與音樂其實是一脈相通的,他們對于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歷史、文學等課程對于學生了解他們所要面對的市場(即人的社會)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非專業學習對于本專業的學習的重要性還有很多高職人(包括教師與學生)不能很好理解,存在非此即彼的誤區。如何將它們做到有機結合、互相促進,還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1.4擴大招生與增加就業還未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
如何擴大高職院校招生一直困擾著高職教育,而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困難又加深了招生工作的難度。在現行國家教育政策下,高職院校是作為專科職業技術教育主體定位的。作為培養應用型職業人才的高職院校,教師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專心學好專業技術,畢業后學有所用,學有所專,得到就業市場的認可和尊重,反過來再促進高職院校的招生,實現招生與就業的良性循環,就好像德國的職業教育一樣,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高職音樂教育教學新模式的幾個重點問題
2.1高職音樂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決定了高職音樂教育新模式是
一個開放的教學模式
高職音樂教育的對象不是本科院校的落榜生,而是高中教育之后的專科教育生,他們選擇了高職音樂教育,除了是自己的個人愛好之外,也希望自己經過三年的高職教育,掌握進入社會的一技之長,成就自己的一份事業。因此,高職音樂教育不但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更多的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競爭精神,適應就業市場的要求。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高職音樂教育有自己的獨立教育體系,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穿插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不僅僅是閉門造車。高職音樂教育的新模式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模式,是一個融合高職院校和未來就業目標市場的高效模式。
2.2高職音樂教育新模式是一個培養創新的教學模式
高校職業教育的改革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舉足輕重,如何用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
2.2.1用音樂想象啟發學生的思維靈感
高職音樂教育院校學生相較其他專業學生有更多的感性基礎,在音樂教育中,想象力是教育培養的重要方面。想象力豐富能更好地展示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全方面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其思維潛力,進行更多思維創新,是高職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等手段,通過巧設提問、啟發、對比、討論、解析和表達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依據學生所感知的社會、自然、藝術、生活的科學態度以及學生理解掌握的音樂知識,充分調動他們的科學認知和審美情趣,使學生主動地進行創造,展示自己的個性。
2.2.2在音樂教育的實踐中形成新認知、新思維
除了在想象力方面形成新思維以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形成一種新的認知、新的思維,成為一種有規律的創新活動。
2.3高職音樂教育新模式是實踐型的教學模式
高職音樂教育的終點是就業市場。而就業市場又是千變萬化的。如何緊貼就業市場的需求,決定了高職音樂教育模式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教育,同時還是藝術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藝術實踐既可以通過學生組織音樂表演、音樂競賽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學校之間的交流來實現,最重要的藝術實踐是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單位組織的各種音樂或其他藝術活動。藝術實踐既可以讓學生知道專業的就業前景,也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專業知識學習離就業市場的需求有多遠。同時,在藝術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各種經驗也將成為他們個人的寶貴財富。通過藝術實踐,特別是實習,能讓學生與實習單位增強聯系,讓實習單位對實習學生有一個全面而系統考察的機會。所以說,高職音樂教育新模式對實踐的重視,其實正是對高職教育目標的最好注解。
3結束語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比較晚,人們的思維觀念還沒有很好的轉變,我們更應該吸取國外職業教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創新高職音樂教育模式,增強高職學生的積極性,用他們的專業和素養贏得社會尊重,促進高職音樂教育的良性循環,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