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產業論文
佛教茶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是當今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佛教文化產業是最近幾年在佛學界以及其他相關文化產業領域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香港專門有一個社會組織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產業”,經常來內地進行文化、經濟交流活動。2010年臺灣與大陸在廈門專門舉辦過“海峽兩岸佛教文化產業峰會”。陜西2009年曾專門提出了著力打造法門寺佛文化產業集群的口號,甚至宣傳重點打造佛教文化創意產業。江蘇無錫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發展規劃中,專門對澄光寺進行了茶禪文化產業的規劃。佛教茶文化產業是佛教、茶文化、文化產業三者融合的結晶,是佛教與社會接軌的經典案例。禪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論為佛教茶文化產業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普陀佛茶、九華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種數不清的名優“佛茶”,為佛教茶文化與社會的接軌提供了強大的社會物質基礎。佛教茶文化產業屬于文化產業的范疇,隸屬第三產業,是佛教與茶文化共同發展的結果和產物。
一、佛教茶文化產業
佛教茶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是一個新視野,是佛教文化產業問題的一個分支。佛教文化產業也是近些年來一個新興的問題,佛教文化產業的資格,是因為佛教有著系統完備的教義、理論,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禪茶文化,佛教在中國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與佛教文化產業的結合,就是佛教茶文化產業。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則為佛教茶文化產業的發展孕育著巨大的潛能。佛教茶文化產業一詞來源于佛教文化產業,而佛教文化產業一詞則是來源于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支柱產業。各國文化產業進入一個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務業。而是經濟的主體。[1]”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化的標準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經營性產業。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其中核心層和外圍層組成文化產業的主體部分,相關文化層是補充。文化產業主體部分包括:新聞服務業,出版發行業,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文化藝術服務業,網絡文化服務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和其他文化服務業。佛教茶文化產業是佛教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產業在這些領域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和規模。
二、新聞出版業
新聞出版業包括新聞服務業和出版發行業。這個行業的最高主管部門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最基本的特點是真實和新鮮,由此要求迅速及時。新聞服務業方面,關于佛教茶文化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例如近些年每年舉辦的普陀佛茶文化節、各種級別的禪茶大會新聞發布會等。出版發行業,也可以稱其為紙質傳媒業,主要是報紙、圖書、雜志。佛教茶文化沒有專門的報紙,與佛教茶文化相關的報紙是各種綜合性報紙。一般情況下,許多綜合性報紙里面會有茶的欄目,談到茶,經常會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圖書出版領域,涉及到佛教與茶的著作頗多,幾乎所有關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會講到佛教與茶的關系。專門探討佛教與茶的著作相對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編著的《茶與禪》(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編的《禪茶一味》(中國和平出版社),關劍平先生2011年主編的《禪茶:歷史與現實》(浙江大學出版社)。期刊業領域,佛教期刊眾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學研究》等,此類佛教雜志多為佛教理論方面的雜志,佛教茶文化的內容較少。然而,在茶文化類型的期刊里面,經常會有佛教與茶的論文,不勝枚舉。
三、廣播影視產業
廣播、電影、電視領域,佛教茶文化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是具有巨大潛力的行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還沒有專門的佛茶廣播劇、佛茶電影、佛茶電視劇問世。然而,有關佛茶的廣播倒是比比皆是。廣播制作成本相對低廉,具有伴隨性強、動態收聽、立即性傳播的優勢,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影響,滲透力強,服務性強,聽眾可以參與互動。部分廣播劇也會涉及到佛教與茶的內容,如湖州市電視臺的廣播劇《千古茶圣》,陸羽本身在寺廟長大,又是中國“茶圣”,有關他的廣播劇自然會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廣播業也有自身劣勢,受電視、網絡的沖擊,聽眾逐漸減少;相對于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顯得可觀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發展佛教茶文化廣播行業的時候,要同時把握運營成本和經濟效益。電影制作成本相當高,一部優秀的電影動輒上千萬,甚至幾個億,高昂的成本制約著佛教茶文化影視產業的發展。佛教與茶這兩個領域都是特定受眾,觀眾面較窄,導演拍攝一部大片要考慮成本和經濟效益,然而有關佛茶的內部影像資料則是數不勝數。以陸羽為主題的茶電影《茶戀》,有許多劇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攝的世界首部中國茶文化紀實電影《南方嘉木》,攝制組在蒙頂山永興寺拍攝禪茶文化,展現了從采摘前大殿祭拜儀式、茶園采摘儀式、禪茶制作、禪茶供奉完整過程。電視劇與電影相似,成本都比較高,但是經常會有鏡頭涉及到佛教與茶,如電視劇《茶馬古道》,以及正在拍攝的《大茶金典》,都會在某些鏡頭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視業的起步與可持續發展,要以內容為主,不能像許多影視劇一樣,靠帥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來吸引觀眾。不能為了搞創意而做拼盤,那種結果只能適得其反。斥資8500萬美元拍攝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會聚了梁朝偉、趙薇、金城武、張豐毅、胡軍、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喬,親自為曹操泡功夫茶,還講解了一段跟陸羽《茶經》差不多的文字。試想,三國時代與功夫茶、陸羽《茶經》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頗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這對影視作品來說不是長久之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是一種傷害。佛教茶文化影視產業的發展,可能不會那么火爆,這與影視產業的通俗性有關。縱觀當今主流的影視作品多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復被重拍。單純的佛教茶文化影視作品可能觀眾受限,然而在眾多火爆的影視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內容,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視產業在自我發展強大的同時,要與其他影視作品聯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