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職業教育
評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亦可譯為批判性思維,是對所學知識的性質、價值及真實性、精確性所進行的個人分析、評價、推理、解釋及判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決策[1]。運用評判性思維能幫助護理人員在面臨復雜的護理工作時進行正確反思與判斷。相比于國外,我國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2],而且現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本科護生,對高職高專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研究相對較少,現有的研究結果并未取得一致結論。本研究通過描述高職高專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現況,揭示這一層次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特點和薄弱點,為制定針對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1165人,其中三年制大專460人,均經普通高考第三批次統一錄取,一年級181人,二年級159人,三年級120人。二年制高職705人,是經過3年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通過遴選考試后升入高職院校,一年級311人,二年級39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中文版評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CTDI-CV)。CTDI-CV由英文版加利福尼亞評判性思維傾向問卷[1](CCTDI)翻譯而來,經過香港理工大學等兩岸四地的護理專家評定修改,具有較好的效度和信度[3],在國內應用廣泛。量表共70個條目,包含7個維度:尋找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評判性思維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認知成熟度。每個維度分值為10分~60分,≤30分代表該維度為負性傾向,30分~40分之間代表傾向性不明,≥40分代表該維度為正性傾向,其中≥50分代表正性傾向強。CTDI-CV總分為70分~420分,≤210分代表負性評判性思維傾向,210分~280分之間代表評判性思維傾向性不明,≥280分代表正性評判性思維傾向,≥350分代表具有很強的正性評判性思維傾向[3]。
1•2•2 資料收集
在校生以班級為單位,由研究組成員在學校教室進行資料的統一收集;實習生則由研究組成員通過電話或QQ對實習組長進行培訓后,委托實習組長在醫院示教室組織統一填寫。資料收集時間大約20分鐘。調查前均向被調查者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征得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共發放問卷1165份,收回1165份,有效問卷116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建立數據庫,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高職高專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總體情況
高職高專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不高,接近于正性分值下限(280分),3個維度得分未達到正性(<40分);僅有1•63%的護生表現為評判性思維能力強。見表1。
2•2 不同年級的護理大專、高職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得分比較
護理大專二年級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和一年級學生比較沒有差異,在“尋找真相”維度反而低于一年級學生。進入實習的大專和高職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均得到普遍提升。見表2,表3。
3 討論
3•1 本校護理教學的現狀
雖然有個別課程進行了整合,但總體上,本校仍然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護理課程體系,這意味著從高中升學,毫無醫學知識的大專學生,在2年時間內要學完幾乎和本科院校一樣多的課程科目,因此每門課程的專科教學其實都是本科教學的“壓縮版本”。教師在授課時,由于時間緊,內容多,必然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的教學過程,將權威的觀點和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也從剛入學時對未知知識的渴望,轉變為習慣于被動接受式,“填鴨式”的學習,習慣于被動接受權威的正確答案,缺乏反思和探究。表2顯示,護理大專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并不隨年級的遞增呈穩步上升趨勢。二年級學生在尋找真相維度的得分上,反而低于一年級學生。
3•2 全國護理教育現狀對本校護理教學的影響
本次調查顯示我校護生在3個維度的得分上低于40分,未達到正性。對其他層次[4-5]護生的研究也出現“尋找真相”和“系統化能力”低這一共性問題,這與中國高等護理教育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的長期影響有關。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對權威的服從,這對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禁錮;強調對知識的承襲,導致學生批判意識和創新意識不足。現今的高等護理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上都不夠創新,尤其因為醫學專業記憶性知識偏多,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多采用單通道授課方式,具有很強的權威,學生久而對知識的獲取存在依賴教師的心理,缺乏對真理的主動探求欲望。導致現代學生的興趣不在尋找真相,而只關心權威正確答案[6],也不會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從而找出解決方法。雖然高職高專教育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但是在教學各環節仍然受到固有模式的影響,創新不足。
4 教學建議與對策
4•1 改革課程設置,推進教材改革
以上研究結果和分析說明,我校的護理課程設置存在缺陷,繁多的教學內容使教師忙于灌輸,學生疲于接受。因此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建議以培養高等技能型護理人才為目標,將傳統的課程進行刪減和整合,淡化學科界限,形成綜合性課程。摒棄傳統的“普通基礎課、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三段式課程體系。繼而和各家醫院的行業專家一起,選擇或編寫有啟發,有特色的教材,例如“任務引領型”教材。教材的改革非常關鍵,它能將老師和學生從繁重的教學內容中解放出來,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具有批判性的科學臨床思維也將自然而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