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靜脈輸液是迅速而有效的治療手段。由于護生的心理素質較差,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對護生的不信任,加大了護生操作時的緊張感,從而影響了靜脈輸液操作的質量。1998年臺灣華杏出版社總裁蕭豐富提出“舒適護理模式”(又稱“蕭氏雙C護理模式”)[1]引起了護理界高度重視。所謂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體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乃至靈魂上均達到最愉快的狀態,可縮短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指導護生將舒適護理應用于靜脈輸液中,最大限度地彌補了由護生靜脈輸液帶給病人的不適,同時,也增強了護生臨床實踐的信心,在護理服務和護生帶教方面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就護生在靜脈輸液中的舒適護理應用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4~6月在我院婦科住院的靜脈輸液病人100例。年齡19~76歲。一般輸液3~7天。文化程度:小學至大學。職業: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干部。所選病人均意識清楚,感覺及語言表達能力正常,穿刺部位均在手背淺靜脈。
2護生帶教方面
對護生進行心理衛生培養和舒適護理的指導,進行人生哲學和價值觀的教育。激發護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提高無痛穿刺技術,樹立自信,戰勝緊張、焦慮心理。
3護理
3.1靜脈輸液前的舒適護理
3.1.1環境的舒適
病室內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適宜的光線和溫濕度、整潔的被褥、軟硬適度的床墊都能緩解病人緊張情緒,提高病人的舒適度,達到心情舒暢。
3.1.2心理的舒適
指導老師帶領護生主動熱情的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詳細詢問病情、有無過敏史和特殊要求等,用藥中加強巡視,起到語言安撫的作用。同時,向患者講解輸液方面的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的顧慮,營造良好心態,讓患者在輕松愉快的環境和良好的精神狀態下完成治療。
3.1.3臥位的舒適
穿刺前要鼓勵病人排便、排尿。在輸液過程中,在保護好肢體的情況下,護生可協助病人適當變換體位,以減輕臥位的不舒適感。如側臥的病人,可在肘下、膝下墊一軟枕;睡眠質量差的患者,可在穿刺側上肢穿上衣袖,上臂置于被外,保暖的同時,以免因觀察穿刺部位,頻繁移動患者手臂,而影響其休息,增加舒適度[2]。
3.2靜脈輸液時的舒適護理操作方法
護生在操作前應主動向患者做好解釋,取得同意后方可進行輸液,幫助患者取舒適的體位,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護生進行靜脈穿刺時,應快、準、穩一針見血,對于較細的血管,要求20°角進針;但對較粗直的血管,可采用60°角進針,這種進針方式角度高,通過真皮層時間少,可以減輕疼痛[3],有效減少了穿刺刺激帶給病人的不適,將輸液各個環節引起的疼痛降低到最小程度。
3.2.1前后持針法行靜脈穿刺
患者取非握拳姿勢,操作者選擇靜脈消毒皮膚、輸液器排氣后,操作者左手拇指壓住靜脈使其固定,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針柄前后沿,和皮膚成較小角度(10°~30°),快速刺入皮膚,然后再變較小角度,并在血管上方橫穿至靜脈清晰點,再抬高針尾,緩慢穿刺血管,見回血后,用膠布固定[4]。前后持針法易掌握進針力度的大小,既有利于針頭與皮膚夾角的改變,又有利于掌握進針時用力的大小及靜脈回血的觀察。
3.2.2輸液過程中舒適護理
細心觀察患者病情,按時巡視,注意液體輸入是否通暢、輸液管有無扭曲、受壓,有無滲漏、不良反應等情況。對于年老病人,控制好滴速,囑其家人不得隨意調節滴速,以免發生意外;對于病情較重的病人,應帶領護生給予全程監護,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和有無藥物反應。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協助病人在輸液過程中取舒適體位,囑咐病人注意保暖,冬季可以蓋毛毯,對于好動的患者,可上夾板,固定輸液部位,防止針頭脫出[5]。
3.3靜脈輸液后的舒適護理
3.3.1拔針舒適
患者輸液完畢,向患者說明拔針注意事項,采用新拔針法(輸液完畢,快速拔出針頭,用無菌干棉簽按壓穿刺點上方)進行拔針,可減輕甚至消除拔針時的疼痛[6]。并教給病人正確的按壓方法:即順進針方向沿血管走行按壓,時間3~5min,防止血腫形成,對行動不便的病人,護生應主動為其按壓,直至注射部位不再出血[7]。并告知病人在1h內不要除去穿刺部位覆蓋的無菌棉球,2h內不宜洗手浸泡局部,以防穿刺處感染。
3.3.2不良反應的觀察
拔針后告知患者床上休息30min,確定無不適情況發生,方可離開病房。對輸液療效的觀察,尤其對首次用藥的患者,還要詢問用藥的反應,并詳細講解有關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提高對輸液治療的認知[8]。
4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患者感覺舒適的有86例,對護生靜脈輸液的滿意度為86%。5體會舒適護理理論的產生和實踐提高了臨床護理服務質量,同時提升了護生的工作信心,整體護理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更加充分地體現了人性化的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