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摘 要: 目的 總結和分析潰瘍性結腸炎的規范化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3例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例資料。結果 經過系統的規范化的診斷和治療,大部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得到有效緩解。結論 臨床上對于不明原因的腹瀉、腹痛、便秘、黏液膿血便等,應及早行結腸鏡等檢查,可減少誤診率,根據患者病情采取個體化、規范化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減少復發。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規范診治;重要性;誤診率;依從性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病變主要位于結腸的黏膜層,以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但可向近端擴展,以至遍及整個結腸。臨床癥狀以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為主。急性重癥患者常有發熱等全身癥狀,常伴腸道外表現,如關節炎、皮膚黏膜損害、眼損害、肝腎病變等。病程漫長,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近年來,本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但臨床上誤診率較高,治療不規范,不徹底,易復發,規范化診治在臨床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2007年炎癥性腸病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有關潰瘍性結腸炎處理的原則性意見和治療的方法與國外指南一致,但更強調正確診斷、全面評估,根據病變范圍、活動性、嚴重度等選擇治療方案并予列表說明,以便臨床選擇1。現將我院收治的73例潰瘍性結腸炎總結分析如下:
一、臨床資料
2002年4月~2010年12月,我院消化內科共收住入院73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其中男性37例(50.7%),女性36例(49.3%),年齡(44.5±13.6)歲,,其中20歲~50歲46例(63%)。病程5天~16年。根據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標準,按病情程度分為輕、中、重度。其中輕度25例,中度36例,重度12例。經結腸鏡檢查,病變范圍分布比例如下表:
表1 73例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腸段分布
分布腸段 例數 百分比(%)
直 腸 14 19.2
直腸乙狀結腸 25 34.2
左半結腸 17 23.3
右半結腸及區域性結腸 11 15.1
全結腸 6 8.2
二、治療方法
2.1 藥物治療
2.1.1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5-氨基水楊酸(5-ASA) 輕、中度患者活動期每日4~6g,分3~4次口服,病情好轉后改為每日2~4 g,分次口服,連續使用1~2月病情緩解后再改為每日2 g,持續使用1年~2年左右。如患者對磺胺類藥物過敏或不能耐受SASP,可選5-氨基水楊酸。此類藥物的有效成份是5-ASA,由結腸細菌偶氮鍵還原酶水解前體藥物得到或直接用純5-ASA制成劑,其作用是在結腸內對局部黏膜發揮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的一個或多個步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或清除自由基而減輕炎癥反應,抑制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及抑制激活的T淋巴細胞凋亡等綜合作用所致2。是治療輕、中度活動性炎癥性腸病的有效藥物,副作用較小。
2.1.2 腎上腺皮質激素 中、重度患者活動期應予大劑量激素治療,一般予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200~300mg/d靜滴,病情好轉后改為口服潑尼松30~40mg/d,維持1~2周后逐漸減量,開始每7~14d減2.5~5mg,減到每日20mg后,繼續服用6~8周再逐步減量至停藥。在減量過程中一旦復發,應盡快提高激素用量。另外在減量過程中,為減少其副作用并防止復發,應加用SASP或5-ASA。
2.1.3 藥物灌腸 潰瘍性結腸炎一般均有局部結腸粘膜充血水腫,潰瘍糜爛,粘膜血管脆等改變。藥物保留灌腸有較好的抗炎、促進潰瘍愈合等作用,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方法之一。病變如局限于左半結腸,尤其是直腸、乙狀結腸者,可行藥物保留灌腸,如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甲硝唑、錫類散、云南白藥等,100ml早晚兩次保留灌腸,至少保留3h以上。
2.1.4 抗生素 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菌群發生明顯改變,尤其以致病性腸球菌與酵母菌的增加和益生菌雙歧桿菌的減少為特征,這說明菌群失調是病因之一3。由于本病不屬于腸道感染范疇,對輕中度病例無須常規用抗生素。對重癥病例,有并發癥或者確實繼發細菌感染者,應給予抗菌治療,但對原發病無效,為避免加重胃腸道負擔,抗生素不宜口服。實踐證明,喹諾酮類、咪唑類藥結合氨基水楊酸類藥的復合療法療效最佳。青霉素類、氯霉素、克林霉素、妥布霉素和新型頭孢菌素等均可酌情選用。
2.1.5 免疫抑制劑 上述治療無效者,可予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或6-巰基嘌呤50~100mg/d口服,療程不少于3個月,一般患者持續半年至兩年。也可用環孢素,可使大部分患者病情緩解。但值得注意的是,用藥過程中一定要定期檢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一旦出現嚴重的骨髓抑制、肝腎損害等要立即停藥,并給予相應的治療。
2.1.6 生物制劑 目前僅抗TNF單克隆抗體Infliximab(英夫利昔)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和安全性已獲得肯定4,并在美國批準用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2.2一般治療
在急性發作期或病情較重時應臥床休息,一般患者也應注意休息,勞逸結合。進食易消化、少渣、營養豐富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吃冷飲、水果、牛奶及乳制品,注意保暖。腹瀉較重者,可適當予止瀉藥物,但要防止發生中毒性巨結腸。加強營養支持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貧血,積極防治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