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在當今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結構被廣泛使用,但如果不注意施工規程,就容易造成蜂窩孔洞,結構開裂等質量缺陷,直接給工程留下隱患,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本文主要對造成混凝土蜂窩孔洞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一些對策措施。
一、澆筑混凝土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施工前,先給澆筑隊工人技術交底單,進行技術交底。將配比要求,對水泥,砂石,水等進行計量。上料時,必須過磅,粗細骨料允許偏差不超過或較少%3,及時防止工人圖省事,不按操作規程的行為。混凝土運輸通道應暢通平整,避免因路面凹凸不平或過度顛簸造成混凝漿灑或離析影響混凝土質量。施工技術人員及質檢員在混凝土施工前,再次對模板的位置,尺寸,垂直度以及支撐系統進行仔細的檢查。同時應指揮作業人員把模板的縫隙和孔洞堵塞嚴密。施工技術人員對鋼筋和模版的質量確定無誤后,做好隱蔽工程記錄。要十分注意做好控制澆灌的自由高度,分層澆灌,間歇時間和施工縫的留置四個環節。
(一)自由高度
澆筑時,為避免混凝土發生離析現象,嚴格控制翻斗車的料斗至基坑的高度,使混凝土落入基坑或柱橫內高度不超2m.必要時,如柱高一般均超過3m,根據施工規范要求,可配備吊筒,溜管等設施。同時要求作業人員注意混凝土不能有離析現象,否則要求重新拌制。
(二)分層澆筑
我們所施工的基礎,梁柱及混凝土墻板一般都比較大,不能一次性澆注。為了使混凝土能夠振搗密實,可要求作業隊組澆筑時分層進行。這樣可以避免混凝土太厚易造成振搗不到而造成蜂窩孔洞現象。
(三)注意澆筑過程的間歇時間
正常情況是不允許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有間歇停頓的,應該連續作業。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難免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造成間歇。一旦出現問題,作業人員應做好記錄。間歇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的,要求按規范進行處理。
(四)注意施工縫的留置
在澆筑柱基及梁板時,如果需要留置施工縫,必須留在柱基礎的頂面或梁板受力最小的位置(或按設計要求留置),否則很容易造成結構上的薄弱環節。因此,施工縫不得隨意亂留。
二、造成混凝土蜂窩孔洞的原因
(一)配置混凝土的石子不均勻
配置混凝土的石子不均勻,有的粒徑偏大,由混凝土結構配筋數量多,間距窄小,因此在澆注混凝土時容易不被鋼筋擋住,造成鋼筋網以下,鋼筋模版之間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現象。
(二)工人澆注混凝土方法不當
一些操作人員在施工在,為圖省事,沒有按要求先把混凝土倒在平臺電板上(現場拌制),經過攪勻后才鏟下模內(基坑),而是用斗車直接將混凝土傾倒在柱基坑內(模內)。由于有一定高度,混凝土落在基坑(模內)是產生石子歸邊現象。加上夜間作業,燈光不夠亮,現場施工技術人員觀察不清,沒有當場發現問題,延誤整改時機。
(三)混凝土澆筑順序混亂
施工時沒有按順序同一方向分層澆筑,而是幾個基礎同時作業,可能在換班吃飯是停歇時間過長,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導致混凝土密實度不夠,拆模形成蜂窩狀。大體積混凝土,大型構建在澆注時,沒有及時振搗,或配制混凝土時沒有設計好,每層澆注時間大于混凝土初凝時間,使混凝土過早凝固,不能與上一層澆注有機地交合,再次振動,攏動下一層初混的凝土,使混凝土呈現松散狀態,因此,必須做好設計配合比的試配,合理摻入外加劑。
(四)缺乏必要的技術措施
由于柱基或柱子較深,澆筑混凝土時工人在上面,振搗棒只插到中部,沒有深振,雖然表面冒漿,混凝土內部其實沒有振搗,所以造成蜂窩孔洞現象。對混凝土結構的缺陷,必須組織施工,監理,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進行調查,認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由施工單位或設計單位提出整改方案進行處理,處理過程中,監理跟蹤檢查,督促施工方案進行整改,整改完畢,監理再重新組織相關單位進行鑒定驗收。
三、造成混凝土結構裂縫的原因和預防
(一)下沉引起結構開裂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懸挑梁和懸挑板的鋼筋下沉或者弄反。如施工中工人踩踏鋼筋進行混凝土施工極易造成鋼筋下沉承重結構的框架梁。若梁底和支座負筋漏綁或偏位嚴重也容易造成結構裂縫。預防措施:懸挑結構的鋼筋或者板面負筋采用懸梁法施工,同時加強管理,關鍵部位的施工,如鋼筋節點綁扎,混凝土的澆注必須旁站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
(二)拆模過早造成結構開裂
鋼筋混凝土驗收規范要求,懸梁結構跨度大于8cm的,混凝土強度必須達到100%才可拆模。同時,在安全施工規范中強調,正在澆筑的混凝土,下一層的模板不得拆除,如果是多層結構混凝土施工,除下一層的模板不能拆除外,再下一層的模板僅可以拆除部分支撐。由此可知,對于多層結構的施工,任何一層在澆筑的混凝土必須有三層支承系統在支承住,否則蠻目施工會造成結構開裂。預防措施:嚴格按規范施工,留置足夠數量的混凝土試塊作拆模依據,根據試壓結果以判定拆模可否。其次,對于工期較緊的項目,趕進度的工程,要求施工項目配備三層模板,施工完三層結構再進行周轉。實踐證明,如果施工拆模過早,極易造成樓板或面板的開裂。屋面板開裂,引起層面滲水的案例非常之多,要引起高度重視。
(三)化學反應引起的裂縫
電化腐蝕。如果混凝土內慘有氯化物外加劑(商品混凝土按設計配合比慘如外加劑,可控制初凝時間及早期強度,便于泵漿泵送,防止泵管堵塞),或以海砂作集料,或用海水拌制混凝土,使鋼筋產生電化腐蝕,鐵銹腳脹而把混凝土脹裂。預防措施:嚴格控制氯化物的摻量,使其不超出規范允許的范圍。(控制在砂重的0.1%以內)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避免用海水拌制混凝土,水下混凝土適當增厚保護層。水泥桿菌腐蝕。混凝土中鋁酸三鈣受硫酸鹽的侵蝕,產生難溶而體積增大的反應物,使混凝土體積膨脹而出現裂縫。預防措施:采用含鋁酸三鈣少的水泥,或摻加火山灰摻料,以減輕硫酸鹽對水泥的作用。避免采用含硫酸鹽或鎂鹽的水拌制混凝土。堿骨料反應。凝土骨料含有蛋白石,硅質巖或鎂質巖等活性氧化硅與高堿水泥中的堿反應生產堿硅鹽凝膠,吸水后體積膨脹而使混凝土崩裂。預防措施:防止采用含活性氧化硅的骨料配制混凝土,采用低堿性水泥和摻火山灰的水泥配制混凝土,降低堿化物和活性硅的比例,以控制化學反應的產生。氧化鈣過多。水泥中含游離氧化鈣過多(多呈顆粒),在混凝土硬化后,繼續水化,發生固相體積增大,體積膨脹,使混凝土出現豆子似的崩裂,多發生在水廠的生產水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