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掌握有關計算機方面的技術,學會利用信息資源是時代對我們的基本要求。作為培養高技術人才的高職院校,加強計算機基礎教育是其教學培養體系中必不可缺的一環,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職學生必學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
一、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問題
(一)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各不相同
對于所有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入學的時候具有的計算機水平都是不同的,可能很多學生在接受中學教育的時候就已經學習過大學部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這就會出現削減學生的學習興趣現象;還有很多學生可能會來自于一些地區比較偏遠的山區,接受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非常少,在學習時甚至需要從頭開始。學生計算機水平之間的差異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對于理工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在應用軟件方面的開發和創造能力,對于人文專業的學生來說則可以適當的在信息處理方面加強教學力度,這同樣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多研究,多分析。
(二)教學課程安排出現不合理的現象
計算機基礎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應用功能的了解,熟悉基本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在內容上可以分為理論和上機操作兩大部分,占據成分比較大的一部分就是上機操作,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操作才可以更加了解基礎課程所教授的各項知識點。但是由于高職院校之間在開設上機操作課程時都有各自的特點,差異性比較明顯,有的學校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上還不夠完善,大多存在下述幾個問題:
1.重視不夠
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在概念的理解上出現一定的誤區,只是覺得上機操作課程要比理論課程更加輕松,抱著好玩的心態來學習這門課程,對上機課重視不夠。
2.教學資源較短缺
有些高職院校的機房,計算機數量無法跟學生上機人數的數量達到和諧統一,計算機數量較少,上機課安排的學生卻很多,導致很多學生得不到上機實踐課程的訓練。有些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師資資源欠缺,一個教師帶很多班級的計算機課程,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3.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有些學校的計算機基礎課安排不以學生為主體,僅僅是為了完成教材里需要教授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應付考試,沒有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教學計劃有機結合起來,不太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計算機知識的意愿較弱。
(三)教學目的不明確
高等職業院校有明確規定,學生只有在通過了計算機等級考試之后才可以拿到畢業證書,所以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很多時候教師都會偏重計算機等級考試上的內容,不大重視教學大綱里的內容,甚至針對計算機考試等級題庫進行重點和反復講述與練習,學生照著這樣的模式學習,在教師講解考試題目時非常專注,模擬計算機等級考試的時候也會認真操作,這樣的形式雖然可以讓學生或多或少的了解計算機相關的基本技能,但跟教學大綱里要求大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還是大相徑庭,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通過率雖然很高,卻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操作當中。
二、對策分析
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筆者認為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主人,尊重學生的意愿,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在教學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動手、多操作,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
(一)采取分層次教學,注重因材施教
分層次教學是基于學生個性差異基礎上的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生個人能力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分層次教學是承認學生的差別,是實事求是地以學生為主體來考慮的。分層次教學一般采取分班策略和分類策略,筆者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更多采取的是分類策略,在班級內根據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將他們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進行分層次設計,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掌握。在上機操作時,給每個層次的學生分別布置作業,對計算機基本操作掌握不是很熟練的學生要求加強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對已經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圍繞興趣點來掌握比如有關圖形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等方面的知識。在上機的過程中注意分別進行指導,同時主動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同時,在教學中盡可能調動起高水平小組的積極性,去幫助基礎薄弱的同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分層教學模式實施起來可能有點麻煩,但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的,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識,學習的熱情也就更高了。
(二)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非常緊密。精講多練是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精講要求講出內容的精髓,多練要求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筆者認為計算機基礎理論課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確定在1:2為宜,筆者所在學校2011年之前理論課和上機課的比例是1:1,2011年后變更為3:4,這個比例不包括實訓課。實踐教學主要有三個環節:(1)教學計劃安排的上機實踐,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組織學生進行上機實踐操作,由學生自主完成,任課教師提供輔導。(2)課外上機實踐,通過開放機房,讓學生掌握教學計劃中尚不熟練的操作內容,教師可通過網絡或郵件等答疑。(3)集中實訓,是為已經學習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生開設的集中實訓課程,集中實訓是以“任務驅動”,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術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的實踐能力。筆者所在學校是通過一周實訓的學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重點放在office辦公軟件的實際應用上,要求學生對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要達到較高水平,使學生具備綜合應用辦公軟件和處理復雜辦公事務的能力,為以后制作演講性PPT、撰寫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報告、制作求職簡歷等打下基礎。集中實訓學生普遍反響好,而且社會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