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互聯網管理論文
城市網絡很復雜,交通的運行和產生交通問題的因素也很復雜,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個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組合而成,任何一個建設或管理措施的實施都會引起整個城市路網上交通運行情況的改變。目前,中心城區的道路網整體格局已經基本形成,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居民消費意識增強,其出行次數、距離在不斷增加,這些因素造成了城市交通流量大幅度提高。汽車已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行路難”、“停車難”像個不速之客,已光顧各個大中城市。在路網整體不變的情況下,交通服務水平大幅下降,道路擁堵、交通事故、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這些因素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影響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
1 城市路網現狀分析
1.1 路網密度低
城市道路網密度是表征城市交通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以公里/平方公里表示,要依道路網內的道路計算其長度,依道路網所服務的用地范圍計算其面積。城市道路網內的道路指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包括居住區內的道路。《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要求,中等城市的道路網密度要達到5~7公里/平方公里,就是每平方公里的范圍平均約5~7公里長的道路,其中主干路1.0~1.2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1.2~1.4公里/平方公里,支路3~4公里/平方公里。有資料顯示,東京的道路網密度是18.4公里/平方公里,紐約是13.1公里/平方公里,巴塞羅那是11.2公里/平方公里,北京是4.4公里/平方公里,上海是6.0公里/平方公里。
1.2 路網結構不合理
城市道路分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4個等級,在城市道路網絡中,各種等級的道路要有一定的比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道路的通行功能。但在現實中,一些部門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形象、人均道路面積指標等等,往往只重視快速路和主干道規劃建設,而忽視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網的規劃建設,導致城市道路網結構級配不合理,次干道和支路數量不足[1]。道路網結構級配不合理是目前造成交通擁堵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有專家指出,支路道路網密度低于一定的指標,堵車是必然的。再寬的主干道,再多的快速路和立交,也解決不了交通堵塞問題。城市道路中幾乎沒有幾條支路可以行駛公共汽車。另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設的增加主要分布在開發區和環城路網,而市區里面的交通擁塞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這也是城市道路建設數量不斷上升,但市內交通仍然沒有改善的原因。
1.3 城市建設中現行的小區模式阻礙城市道路網的形成
在分級道路網交通體系下,中心城區城市道路的主次干道路網間距一般都在600m左右,而支路系統通常不作為控規條件,一般只納入小區內部的詳細規劃,與城市路網的直接貫通得不到保障,喪失了支路應有的作用,也阻礙了城市道路網的形成。巨大的封閉式居住區遍布在城市里,這會對城市道路網形成造成很大影響,自然要引起嚴重的交通問題。城市支路進入的規模較大的居住區,有的因為所謂管理和安全的需要,四周增加了圍墻,道路實行門衛管理,城市道路到此實際上就中斷了。大量的小路和街道被封閉在各小區的圍墻內,像人體的很多支毛細血管被阻斷了一樣,使得城市道路交通靈活選擇性差,在路網中造成“腸梗塞”,集合成為交通的總體癱瘓,路網資源被嚴重浪費。
1.4 缺乏現代化的監控手段
我國目前仍屬交通落后國家,路網監控管理不夠系統、全面,對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現狀缺乏有效的分析、診斷,組織管理亟待優化。現代化監控手段的缺乏使得日益尖銳的交通滯后與經濟飛速發展之間產生矛盾,導致行車延誤、交通事故等,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解決。
2 城市路網建設思路
作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的道路網絡,其規劃必須主動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應由注重數量轉向質量與數量并重,不僅要滿足人民基本交通需求,而且要提供高質量、高水準的交通服務,由注重建設轉向“建管”并舉,要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全局統籌、內外結合,及時更新規劃的理論、方法、體系,成為道路建設的先導。尋求區域空間發展與道路空間布局的協調發展途徑,解決市區與市域、城市與城際交通一體化發展的問題。尋求能主動適應城市化和快速機動化發展的路網規劃理論,研究規劃的功能以及對于規劃的要求,建立相應的規劃方法,解決規劃核心技術問題。研究適合都市圈和都市區的路網規劃方法,開拓規劃思路,建立與這種區域發展新格局相適應的規劃體系和規劃原則。建議根據國情仍然沿用國標GB50220-95中的原則,但具體路網規劃的相關參數應該相應提高和擴大,確立“主攻交通、完善網絡、拾遺補缺、提升功能、優化系統、強化管理”的方針,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國情制宜”,如圖1所示。
3 完善城市路網建設的對策
(1)加強行業管理,加大制度創新,開拓多元化籌資建路模式,規劃完善城市路網。理順路網管理體制,加強行業管理,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和事業單位改革的原則,推進公路管理路網體制改革,保證行業的相對完整和事權、財權的相對統一,市道路管理局作為主管市道路工作的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應承擔全市公路規劃、建設、養護、路政管理等行政職能。破解道路建設資金難題[2],一是將干線道路建設納入市重點項目規劃,統一融資,加快路網結構改造,提升干線道路等級;二是積極主動爭取國債項目、扶貧項目、國家扶持縣鄉公路建設項目資金;三是招商引資或開展社會融資,采取工程預算價出包公路建設權,由道路部門還本付息或其他企業發起成立股份制公司,募集企業及民間資金承建;四是財政支持,加大貸款力度,除利用道路專戶作貸款抵押外,還利用其他資金為道路建設貸款資本金,作抵押貸款。
(2)加強舊路、交通堵塞路段的拓寬和新路交通規劃。現在城市道路面積率較低,且其建設速度趕不上機動車增長的速度。應加強舊干支路的拓寬和新路交通規劃的力度,但對于城市自然環境(綠化工程、環境污染)、歷史特色,應該堅持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