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園林風格論文
中國園林早在商代就有所記載,商、周時期的囿、苑、臺是“園林”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時我們還不能稱之為園林,因為囿、苑、臺只為宗教祭祀和帝王登高遠眺之用,并沒有對周邊的環境進行設計,簡單的強調建筑的體量,并且不能居住。兩周時期的園林的性質有所改變,因為對鬼神的信仰有了變化,從娛神到娛人的轉變,臺榭園囿的功用已與飲食聲樂為伍,從單純的宗教崇拜轉變為有意識的為人所用。秦漢時期仿天象而立宮苑是最重要的設計手法,反映出秦漢帝國以空前龐大而又統一、完整的建筑格局為其國家象征的嶄新要求。而正真意義上的中國山水園林體系的形成在西漢至南北朝時期。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施行法家治國的秦朝亡國后,漢朝鑒于秦亡的經驗,以道家的哲學思想治國。漢高祖即位后采用了道家的哲學思想中“無為而治”的理念對國家進行治理,施行修養生息的政策,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道家的哲學理念在無形中灌輸到了漢人的思維之中,成為他們處世生存的指南,上至帝王的制定國策,下至百姓衣食住行,都受到道家的哲學理念的影響。
人民的生活安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些文人雅士便喜歡去游山玩水,領略中國的大好河山,追求個性的解放,游山玩水之后文人雅士自然要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懷,這時山水畫和田園詩也就應運而生,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王羲之、陶淵明、謝靈運等田園詩人也就成了明星,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十分的追捧,每個人都想要效仿他們,因此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成為了一種潮流。正如同佛羅倫薩的是文藝復興的策源地一樣,也是由于當地工商業發達,隨之出現了許多腦力工作者,最終導致了文學藝術飛躍進步。
當時的南京、紹興、蘇州大量的私家園林興起,設計的人員都是這些喜愛自然的文人和士大夫,他們效法自然,將自然的景觀挪進私家園林之中,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也初步確立了中國園林美學思想,奠定了中國風景式園林大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山水園林正是由此而發展起來的。這也正是道家哲學思想的精髓“道法自然”在人民生活中的點滴體現。
這是中國園林體系形成的契機,山水園林的風格也是在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的基調下形成的。
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在這里我認為這說的是向自然學習構成園林的方法,自然包含是世間萬物,最重要的是水、山、植物,這些是自然元素,我們將這些自然的元素注入園林當中,當然也是在向自然學習。這些元素在自然中擁有自己的位置和規律,這是自然的法則,就像人類在社會之中也有自己的位置。我們需要尊重自然的法則,找到適合元素生存的環境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這樣的環境才能協調。如不然,就會像人進入了一個錯誤的環境的感覺一樣———格格不入。
在這些元素中,水是道家思想中最推崇的自然之物,最高層次的美德就像水一樣,“上善若水”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水的最高評價。水也是最接近“道”的,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是道的最高目標。水如此之重要,在園林之中對水的設計更應放在首位。園林內開鑿的各種水體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澗、瀑的藝術概括,務必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自然界中的水不是靜止的,平淡無奇的,而是經歷了從天而降痛苦,冰凍三尺的等待,穿越了千山萬水,最終才匯入大海。所以,只有動態、自然的水,才能讓我們領悟“道”的真正含義。在園林中我們亦要模仿出“源流脈脈、疏河若為無盡”的感覺,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點綴岸、磯,有的還故意做出一彎港汊,這也就是“一勺則江湖萬里”的立意了。
而山是相對于水的,水屬陰,山屬陽,有山必有水,這是道家陰陽相生相克的辯證哲理。沒有山石的阻礙,就不能襯托出水的柔美和隱忍。沒有水,也不能體現出山的提拔和偉岸。在園林之中,我們不能把山挪進園內,但是,我們卻能以石代替山,以小尺度創造出峰、巒、洞、谷,對自然山岳構成規律的概括、提煉。在園林中,石頭是有靈性的,是天與地相連的紐帶,所以石頭應該被放置的如同從地上長出一般。石頭的布置和玄學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人工的設計,石頭便能既滿足人們的心理要求又符合園林整體的視覺要求了。這便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之于自然,一個是純粹的人工制作,另一個是天地的鬼神工。而正是這兩類相對立的物質,卻要在小小的園林內進行融合,看起來不易,但是在老子、莊子看來,卻是理所當然。道家對大自然是“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態度,講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于自然,才能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所以在中國園林建筑中多采用的是木框架結構的個體建筑,內墻外墻可有可無,空間可虛可實,可隔可透。園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這種靈活性和隨意性創造了千姿百態、生動活潑的外觀形象,達到了與周圍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建筑有效的融入自然景觀之內,建筑的外觀和細部也做了精心的處理,例如亭的設計就體現了“以圓法天、以方法地、納宇宙于芥粒”的哲理。還有停泊在岸邊“舫”的造型,貼近水面的水廊,跨于水面之上的廊橋,無不是為了和自然拉近距離,達到建筑美與自然美相融糅效果。在園林設計中,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園內的意境的營造。每個園林的在設計之前,設計者們都會立意。這如同畫山水畫一樣,“意在筆先”計劃好畫面的基調和所要表達的意境,再進行創作。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包含情感的風景是沒有存在的價值的,因為意境的產生是由風景和情感兩方面共同決定的,而意境乃是園林藝術的根本目的所在。園林中構成的元素都是一樣的,無非是山、水、花木、建筑,但是由于設計者所要表達的意境的不同,四者的關系便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例如蘇州的“獅子林”以石為主,“拙政園”主要側重的是人與水與建筑的關系,這些園林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