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xué)文化論文
一、古代的竹筍資源與竹筍的美感特點(diǎn)
據(jù)統(tǒng)計(jì),目前,中國竹類植物共有39屬500多種。[1]古代對竹筍品種的認(rèn)識有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先秦漢魏文獻(xiàn)中所記筱、?、?、?等名稱,多與品種有關(guān)。晉戴凱之《竹譜》云:“竹之別類,有六十一焉。”[2]今本實(shí)際只有30多種。宋代贊寧作《筍譜》,“記述竹筍九十五種(一說九十八種)”[3]。元代李?作《竹譜》,其中《竹品譜》涉及竹子品種,“屬于竹類共三百三十四條”[4]。到明清時代,《竹譜》更多,竹筍品種多載于地方志“物產(chǎn)門”。竹筍品種還有散生、叢生之分。叢生筍見于文學(xué)作品較早的是在南朝。①就竹筍品種之多、分布地域之廣而言,理論上一年四季皆有新筍。“望春擢筍,應(yīng)秋發(fā)堅(jiān)”(江?《竹賦》佚文)[5],春筍相對于其他季節(jié)之筍更為常見,文學(xué)表現(xiàn)也以春筍為主。早筍生于冬末春初,較為罕見。揚(yáng)雄《蜀都賦》:“盛冬育筍。”所言為蜀地,冬季不太嚴(yán)寒,故能嚴(yán)冬發(fā)筍。冬筍在嶺南更為常見,如“嶺南信地暖,窮冬竹萌賣”(黃公度《謝傅參議彥濟(jì)惠筍用山谷韻》[6])。北方也有冬筍,如杜甫《發(fā)秦州》云:“密竹復(fù)冬筍,清池可方舟。”秦州在今甘肅省天水市。遲筍初夏才生。張衡《南都賦》“春卵夏筍,秋韭冬菁”,方干《山中》“窗竹未抽今夏筍,庭梅曾試當(dāng)年花”,說的都是夏筍。還有秋筍,如陸璣云:“唯巴竹筍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長數(shù)寸。”[7]《永嘉記》:“含竹筍,六月生,迄九月。”[8]《竹譜詳錄》載:“方竹,兩浙江廣處處有之。枝葉與苦竹相同,但節(jié)莖方正如益母草狀,深秋出筍,經(jīng)歲成竹。”[9]以上都是筍期在夏秋的品種,分布地域較廣。同一品種的竹筍也可能因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條件不同而筍期有異。沈括云:“?竹筍,有二月生者,有四月生者,有五月而方生者,謂之晚?。”[10]南方甚至全年有筍。《永嘉記》:“明年應(yīng)上今年十一月筍,土中已生,但未出,須掘土取,可至明年正月出土訖。五月方過,六月便有含筍。含筍迄七月、八月。九月已有箭竹筍,迄后年四月。竟年常有筍不絕也。”[11]說的雖是永嘉,遼闊的南方也大抵如此。就常見品種而言,筍期自冬末春初至夏秋間持續(xù)大約半年。
二、竹筍的整體美感
竹筍既無艷色香氣,也無婀娜身姿,不如其他花卉那樣觀賞性強(qiáng)。但是竹筍的眾多品種、不同筍期與生長形態(tài)等植物特點(diǎn)彌補(bǔ)了其美感相對不足的劣勢。古代文學(xué)中所表現(xiàn)的竹筍美感,首先是其顏色之美。新筍有青筍、翠筍、青籜之稱,筍籜在春夏之季呈現(xiàn)青綠色。如“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姜”(潘岳《閑居賦》)。竹筍顏色還隨季節(jié)逐漸變老,所謂“并抽新筍色漸綠”(李頎《雙筍歌送李回兼呈劉四》)。竹筍表皮的霜粉又使其呈現(xiàn)白色,如“成行新筍霜筠厚”(歐陽修《漁家傲》)。也有少數(shù)特殊品種竹筍呈現(xiàn)其他顏色,如蕭綱《七勵》“澄瓊漿之素色,雜金筍之甘菹”,贊寧《筍譜》“(篁筍)皮黑紫色,其心實(shí)”。其次是形態(tài)之美。竹筍的形態(tài),參差不齊如“新筍紫長短”(元稹《表夏十首》);亭亭玉立如“竹林上拔高高筍”(張祜《題臨平驛亭》);“綠垂風(fēng)折筍”(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是風(fēng)折下垂之狀;“綠筍出林翻錦籜”(趙長卿《浣溪沙》)是垂籜下翻之姿。其他如“地坼筍抽芽”(戎昱《閏春宴花溪嚴(yán)侍御莊》)寫其纖小,“粉細(xì)越筍芽”(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寫其粉嫩。嫩筍可比為碧玉簪,如“嫩筍才抽碧玉簪”(無名氏《魚游春水》)[12],形容群筍則說“田文死去賓朋散,拋擲三千玳瑁簪”(王禹??《筍》其一)。詩文中層出不窮的譬喻指寫,從側(cè)面表明竹筍美感的豐富。再次是竹筍與其他花木的風(fēng)景組合之美。綠筍與紅芳一樣具有養(yǎng)眼怡情的效果。竹筍與其他植物的美感組合如:“綠竹寒天筍,紅蕉臘月花。”(駱賓王《陪潤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隱寺》)“青梅繁枝低,斑筍新梢短。”(杜牧《長安送友人游湖南》)“殘花已落實(shí),高筍半成筠。”(韋應(yīng)物《園亭覽物》)“筍老蘭長花漸稀,衰翁相對惜芳菲。”(白居易《酬李二十侍郎》)“一抹青山拍岸溪,麥云將過筍初齊。”(韓?W《浣溪沙》)這幾例大致按季節(jié)先后排列,既有竹筍與花(紅蕉)、果(梅)的顏色對比,也有竹筍與枝葉、麥云的形態(tài)映襯,美感互補(bǔ),視覺效果明顯。
三、竹筍各部分的美感
以上是將竹筍作為美感整體來梳理的文學(xué)中的相關(guān)描寫。竹筍由筍鞭、筍芽、籜皮等組成,筍鞭出土可長筍,剝開籜皮即見筍芽。它們合起成為整體,分開則各具美感。
(一)筍鞭
筍鞭是竹子地下莖,又稱竹根、竹鞭、暗筍,一般橫臥蔓延于地下,節(jié)上有芽和不定根,由芽長成筍或新竹鞭。筍鞭雖在地下,但頂起土層形成凹凸不平之狀,從筍鞭可判斷竹筍的生長走勢,如“向陽竹鞭初引萌”(賀鑄《春懷》)。越出竹林范圍而生長的筍為過筍。筍鞭還會迸出地面、拱起階基,如“廟荒松朽啼飛猩,筍鞭迸出階基傾”(齊己《湘妃廟》)。筍鞭之美,主要在其狂怒奔走、沖破阻礙的氣勢,如“狂鞭怒走虬”(韓琦《長安府舍十詠•竹徑》[13])、“石迸狂鞭怒”(楊億《北苑焙•毛竹洞》[14]),還侵徑入戶,如“狂鞭已逐草侵徑”(蘇轍《林筍》[15])、“狂鞭入門戶”(黃庶《憶竹亭》[16]),這種沖破一切阻擋、一往無前的氣勢,是文人審美觀照時所攝取的筍鞭之美的核心要素。
(二)筍芽
筍芽為初生筍尖,其外包裹著筍籜。剝?nèi)セX皮后筍芽呈現(xiàn)淺綠色,如“新綠苞初解,嫩氣筍猶香”(韋應(yīng)物《對新篁》)。筍芽新鮮粉嫩,如玉如牙,所謂“抽筍年年玉”(張南史《竹》)。戴凱之《竹譜》:“?竹,大如腳指,堅(jiān)厚修直,腹中白膜闌隔,狀如濕面生衣,將成竹而筍皮未落,輒有細(xì)蟲嚙之,隕籜之后,蟲嚙處往往成赤文,頗似繡畫可愛。”[17]說的是斑竹筍芽。作為盤中佳蔬,筍芽與水果一樣具有視覺、味覺雙重品賞效果,如“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白居易《食筍》)是形容白嫩的筍芽,“可齏可膾最可羹,繞齒蔌蔌冰雪聲”(楊萬里《晨炊杜遷市煮筍》)是說竹筍脆嫩的口感。筍芽或以肥為美,如“盤燒天竺春筍肥”(陸龜蒙《丁隱君歌》),或以瘦為美,如“從知種種山海腴,那有似此清中癯”(陳淳《和丁祖舜綠筍之韻》[18]),分別代表唐、宋兩個時代的審美趨向與趣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