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文化論文
一、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
首先,授課教師本人要關注現實生活,關愛學生,了解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需。當前大學生中出現的信仰危機、精神頹廢、道德滑坡、行為失控、沉迷網絡等現象十分嚴峻,他們缺乏對他人、對社會、對周圍的關心,缺少精神和信仰,缺少承受力和責任感等等。這一切都使我們意識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明顯的失衡狀態。人文精神的缺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古代文學課程主要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它在實用性、技能性等方面遠遠遜色于當今的熱門專業。但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教授曾指出:“我們認為,從培養人,塑造人的任務出發,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必須接受的教育”[1]。人文科學對社會的作用不像科學技術那樣明顯直觀,但更為根本。為此,國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甚至指出“忽視或輕視文科教育,必然導致整個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2]。只有教師的認識水平與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古代文學的人文教育才能落到實處。“一個既有著很高專業素質同時又有著很好的人文素質的教師,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人文教育意義,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精神資源。”[3]因此,我們在呼喚古代文學教學要面向現實生活的時候,要審視我們的教師是否具有人文情懷,我們的教育行為是否具有人文性。
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時,要把教學當作實現教師人生價值與意義的途徑與方式,而不僅僅是自己謀生的工具和職業;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與學生的共處中,不能只是作為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要使自己的人文精神得到豐富和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思想和人文精神;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使古代文學中的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去,而不能一味地機械講授、強硬灌輸。其次,一個有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學團隊對古代文學的教學也至關重要。以維果茨基為代表的社會建構主義曾指出:“知識的建構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合作與社會互動的結果,就實際情況來看,教師最大的援助也是來自其他教師”[4]。教學團隊要關注現實生活,整合教學資源,形成教學合力,從而達到教學、研究、社會服務三者的互動。教學團隊還應該共同承擔教學使命,在團隊成員間培養互相協作的團隊作風,逐步建立有效的“同伴互助”、團隊合作機制,實現“1+1>2”的整體超越。同時,教學團隊在理念上更應該堅持以學生作為主體,“把教的創造性留給老師,把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學生納入到教學團隊中來,形成大教學團隊,不斷擴展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陣地。如教學團隊可以指導學生成立話劇社、文學社、演講協會等多個相關社團,將古代文學作品搬上舞臺。教學團隊還可以邀請學術界知名人士常年開設“名家講壇”,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同時還可以開設學生講壇,由學生主辦、學生主講。總之,只有在這種大課堂的快樂互動中,古人之心與今人之心才能連通,古代的文化生命及其文化魅力才能為當今學子所傳承和延續。
二、加強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堅實基礎
著名學者程千帆先生曾經再三強調:“研究古代文化文學,是為了現在活著的人,不想到這一點我們的研究就沒有意義”[5]。我們要把古代文學教學與古代文學的專業研究區分開來,因為畢竟學生中以研究古代文學為終極目的的人占少數,我們的古代文學教學應使大多數同學感受古代文學的獨特魅力,而不僅僅是枯燥的考據、考證和呆板的文學歷史陳述。所以古代文學的教學應該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喜怒哀樂和吟詠歌哭,挖掘古代文學作品的當代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選取教材的開放式策略
開放式策略是指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進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使教材由單一變為多元的一種教學策略。教材開放是古代文學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重要途徑。教材開放的目的是讓學生拓寬閱讀視野,以便能更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素材,從而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材開放了,學生的思維也就更活躍了,開放性教材這汪“活水”為學生多角度地、深入地理解教材提供了依據。教材開放策略,能使學生借鑒課外讀物,擴大知識容量和學習視野,讓學生有條件、有機會從不同的區域中感知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辨析、思考、選擇、綜合的能力。其辨析、選擇、綜合的過程就是其科研、創新的思維發展過程。在文學作品選方面,也可采取開放性的原則。如在選擇一種與文學史配套的作品選本的同時,還要向同學推薦其它有關選本,并介紹各自的特色,鼓勵同學們課下根據個人興趣,閱讀有關作家的專集、選集乃至全集。這樣既保證同學在各種考試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又不囿于成見,不少學有余力、興趣濃厚的同學就能找到繼續深入、拓展學習范圍的途徑。教師還應注意閱讀國內外的學術刊物和新出版的有關書籍,關注學術會議的動態,獲取最新信息,及時把學術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學中來,講授有關材料的新發現、學術界的新觀點,使文學史知識處于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這種教學方法不但能豐富教材的內容,而且能使古老的文學史充滿現代活力。
2.挖掘古代文學作品的當代性
我們的做法是借鑒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理論,把古代文學教學視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講解作品時,不僅要闡釋作品原來的創作動機和本來意義,而且還要闡明文本的內在價值和對我們現實所產生的意義。這樣更能拉近古代文學作品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距離,以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達到凈化心靈的效果,這比單純的思政工作來得要自然與深刻。我們還可以聯系學生具體情況來因材施教。例如聯系當今學生人生經驗、職場經驗匱乏的實際情況,可將《紅樓夢》中劉姥姥的公關藝術、王熙鳳的理財能力、薛寶釵的人際關系學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古代名著《紅樓夢》的同時,開拓思維,積累生活知識,并增長現代職場實際生活經驗。又如聯系當代大學生在挫折與苦難面前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的現狀,可為他們講述司馬遷等為理想、信仰而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以及蘇軾面對苦難與得失的豁達生活態度。蘇軾一生三次被貶,但他仍然超脫物外,隨遇而安。當他年過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軀從荒遠的海南島被赦還仍毫不在乎地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歐陽修也是一生幾經磨難,但他對這一切不以為然,認為“君子輕去就,隨卷舒,富貴不可誘,故其氣浩然”。教師在授課時可號召大家學習古人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真正把古代文學教學融入到現實生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