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文化論文
一、古代文學作品對現代人格養成具有重要影響
(一)現代人國家至上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學的影響
愛國是現代高尚人格的集中體現。熱愛自己的國家、捍衛祖國的尊嚴、維護祖國的利益、反對國家的分裂仍然是現代中國人的共同情結。當我國經濟不斷走上富強、政治地位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領先世界、體育競技摘金奪銀充分展示大國風采時,中國人是舉國歡騰為之歡呼雀躍;當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懷抱、實現祖國統一時,中國人熱淚盈眶;但當臺獨的呼聲不斷叫囂之時,中國人是強烈抗議并且義憤填膺。這些愛國情愫就是源于古代文學倡導的愛國思想。“正道直行”的屈原,其愛國的赤誠,“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原列傳》);一心報國而終不為皇上所用的陸游,臨死前喊出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心聲,其滿腔的愛國熱情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見《憤》《示兒》)。中國人的愛國情結就是這樣在古代文學所弘揚的愛國人物的愛國思想積淀及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慢慢孕育而成。
(二)現代人自強不息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學的影響
現代中國人,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不會低下堅強的頭顱。在解放戰爭年代,憑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國共產黨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民族獨立的徹底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人同樣憑自強不息的精神,獨立研制出了原子彈、氫彈和神舟六號、七號、八號宇宙飛船乃至實現了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從而震驚了全世界。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了現代中國人永不服輸的性格特征。而這種性格特征的養成,也同樣離不開古代文學的涵養。儒家經典《中庸》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治學之道,主張刻苦學習,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些都是自強不息精神的表現。《列子•湯問》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每日孳孳”的大禹、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都是自強不息精神的化身;從古到今無數騷人墨客所吟詠、所描繪的青松、翠竹、紅梅、蒼鷹、雄獅、奔馬之類,也都是古人托物言志借以表現自己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意志。現代中國人就是在古代文學所傳揚的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熏陶下而具有了人定勝天、絕不向困難低頭的堅強性格。
(三)現代人厚德載物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學的影響
現代中國人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養,努力把自己修煉成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受人敬重的人。在評價一個人時,人們往往把人品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愛戴與尊敬,反之,品德低下的人則難以得到單位的重用與人們的贊賞。厚德載物精神還廣泛表現在中國人處理民族關系、宗教關系和外來文化上,凡事兼容并包,體現了中國人恢宏寬容的氣度。現代中國人的厚德載物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古代文學作品中濃墨重彩所贊美的都是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如大舜的后母、父親和異母弟弟屢屢加害于他,而大舜一次又一次地以寬厚的胸懷和崇高的德行感化他們。堯也因此最終把天下讓給才德兼備的舜。除此之外,古代文學還通過品德高尚的人的言論來教育我們要厚德載物。《論語•陽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思想言論中都滲透出厚德載物、寬以待人的精神。而《老子》:“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則教育人效法大地是最高的胸懷。
(四)現代人以和為貴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學的影響
現代中國人非常注重家人與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曾有“和氣生財”、“和順滿門生百福”、“家和萬事興”、“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之說;在對外關系上,中國人主張與別國友好、平等相處,不稱王、不稱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些都是當代中國人以和為貴的高尚人格的體現。這種體現也是離不開千百年來古代文學的感染與熏陶。“和”、“同”在儒家的經典中是出現得比較早的,在《尚書》《周易》《禮記》《左傳》當中都可以得到佐證。如《尚書•堯典》中說“: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尚書•君陳》中說:“寬而有制,從容以和。”《禮記•月令》里說:“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在《禮記•樂記》中:“樂文同,則上下和矣。”“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以上所談及的都是“和諧”、“調和”、“融合”之意,實際上這是儒家“和同”思想的較早表達方式。儒家“和同”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特質之精髓,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道出了世界只有“和合”才能發展的真諦。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宣傳這種“和合”思想與人物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史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藺相如為了“和合”,早朝時不與廉頗爭列;在路上與廉頗相遇時引車避匿,他的這種為了國家安寧而爭取內部團結的高尚行為已經成為一代代中國人學習的榜樣,對現代中國人的人格影響相當深遠。
二、傳授學生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
(一)教育學生閱讀和鑒賞古代文學,首先要過文字關
古代文學作品都是用古代漢語及繁體字寫成的,由于年代久遠,當代的文字、聲韻、語法等知識與古代語言的文字、聲韻、語法等知識相比較,已發生較大變化。要能夠自如地閱讀古文,首先必須過文字關,只有過了文字關,才能真正讀懂作品內容。因此,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傳授過文字關的方法及技巧。一是教會學生認識繁體字,讓學生多觀察、多比較或可通過《現代漢語詞典》及許慎的《說文解字》來認識繁體字。二是教會學生掌握一些意義實在、指代明確、直接關系到語句理解的常見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實詞,避免發生“望文生義”的錯誤。三是教會學生正確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五種句式。可推薦學生參考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一書,該書講述了字、詞、句的使用以及一些音韻學方面的知識,對過好古代文學文字關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