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統計發展論文
作者:陳夢根
2009年12月,聯合國、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等聯合頒布了最新修訂版本2008SNA,研究、開發和執行2008SNA成為當前統計部門和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之一。
一、關鍵變化
2008SNA與其他統計標準、手冊的協調性高于1993SNA,強化了國民經濟核算在統計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首先,SNA與《國際收支平衡手冊》的修訂幾乎同時開展,保證了2008SNA與《國際收支平衡手冊》(第6版,BPM6)的一致性;其次,2008SNA中價格與物量核算采納了國際比較項目(ICP)和國際消費者與生產者價格指數手冊的成果;第三,2008SNA與國際勞工統計標準保持一致;第四,2008SNA中環境賬戶與《國民核算手冊: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修訂版一致,后者有望成為國際標準;第五,2008SNA與主要分類體系最新標準《所有經濟活動國際標準產業分類》修訂第4版、《主產品分類》第2版是一致的;第六,《貨幣與金融統計編制指南》已基于2008SNA進行改進,并于2008年出版;第七,《政府財政統計手冊》(GFSM2001)與2008SNA的差異已作注釋,以備新版的修訂。
相比1993SNA,2008SNA所做修訂主要涉及六大方面:①對統計單位的進一步說明與機構部門分類的修訂,包括對輔助性活動單位、非常住單位分支機構、多國經營企業常住地歸屬、特殊目的實體(SPE)、控股公司、總部辦公室、金融服務的核算處理,以及非營利機構與金融公司部門次級部門劃分問題的說明;②進一步闡明交易范圍(包括生產邊界),對研發活動、中央銀行產出、非人壽保險服務、再保險、自產自用產品的處理做出了澄清與說明,改進了計算金融中介服務產出的間接測算方法(FISIM);③對資產、資本形成和固定資本消耗概念做出擴展和進一步說明,引入了經濟所有權變化的概念,對資產邊界與分類、知識產權產品、資產物量賬戶其他變化的項目分類進行了修訂(劉偉,2010),對所有權轉移成本、礦產勘查和評估、土地改良、固定資本消耗、水資源等方面的核算做了詳細闡述;④進一步修訂完善金融工具和資產的定義與核算處理,包括證券回購協議、職工股票期權、不良貸款、擔保、指數聯接債務證券、與外幣聯接的債務工具、未上市權益估值、未分配黃金賬戶、特別提款權(SDR)、租約和許可證、養老金權益等的處理方法,并調整了金融資產的分類;⑤有關政府與公共部門交易范圍的進一步說明,澄清了私人/公共/政府部門的邊界,對重組機構和政府簽發許可證、公眾公司用累積收入和資產出售所得作額外支付、政府向公眾型準公司的額外支付、稅收記錄原則、稅收減免、公共-私人伙伴關系固定資產所有權、保有收益征稅的處理方法與原則等提出了詳細指南;⑥有關SNA與BPM6概念和分類的協調,例如,對個人常住地評判及個人常住地變更的資產所有權處理、貨物送往國外加工與中介貿易①的處理做了澄清與說明。
從文本上看,此輪修訂并沒有根本性的顛覆和改變,保持了國民經濟核算的原有基本框架,以實現由1993SNA(甚或1968SNA,其框架仍在不少國家使用)到2008SNA的平穩過渡(Eurostat,2011)。但是,2008SNA幾乎所有部分都有所變化,涉及統計單位和機構部門修訂、交易范圍、資產概念、資本形成和固定資本消耗、金融工具和資產的處理與定義等各個方面(UN等,2009;許滌龍、周光洪,2009)。歸納起來,2008SNA的關鍵變化主要體現在五大領域:資產、金融部門、全球化及相關問題、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門、非正規部門(見表1)。
二、對中國核算體系的影響
(一)主要影響
2008SNA的大多數修訂是針對日益全球化的交易特點、金融工具創新、對私人和公共部門財富與債務來源等所做的反應(Eurostat,2011)。實際上,在本輪修訂的45個核心議題中有33個議題涉及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資產核算,可見有關資本核算方面的研究是核算界關注的一個中心(楊仲山、何強,2008)。總體來看,2008SNA所做修訂對核算理論與實踐的影響主要涉及:①部分修訂將影響SNA主要指標如GDP、儲蓄和積累等的估算;②其他一些推薦涉及廣泛的元素,包括定義和分類的澄清、說明,對核算方法、流程與結果都將產生巨大影響;③相比1993SNA,此次修訂影響最大的領域包括養老金計劃、資本服務成本、研發、軍事支出、中間品等的核算處理。從對中國核算的影響來看,除上述三點外,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金融核算、國際收支核算、非正規與服務部門核算三個領域。首先,金融核算是2008SNA最主要的貢獻之一,2008SNA框架下金融核算與其他國際統計標準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調整了金融資產分類,部分主要總量指標的估算、金融服務產出的核算和金融資產/負債的處理將因此而改變(陳夢根,2011;許滌龍、周光洪,2009),若采用“公允價值”核算呆壞賬以及用新的口徑計算FISIM,可能會導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國際投資頭寸表、資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等發生相應變化。其次,根據2008SNA中海外加工貨物的所有權原則和中介貿易的核算處理方法,中國對外貿易核算將發生顯著變化,這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國際收支數據(楊仲山、何強,2008),因為加工貿易在中國外貿中占比超過50%,采用新核算方法會導致中國對外貿易額大幅下降,進而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失衡的評估。再次,非正規部門與服務部門核算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例如,中國尚未正式建立限額以下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物業管理和房地產中介服務業企業財務統計抽樣調查制度,私營和外資道路運輸業與水上運輸業企業財務統計資料也處于空白狀態(許憲春,2009),2008SNA對服務產出核算的要求更為細致、明確,對非正規部門核算的建議也更為全面、系統,采納2008SNA對完善我國相關核算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二)機遇與挑戰
中國從1990年代初開始采用SNA體系,國家統計局先后頒布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對國民經濟核算的概念、原則、分類、基本框架和核算內容進行規范,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目前,中國已初步建立了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架構,但在制度和實踐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國家統計局,2003),例如,季度GDP核算制度尚不成熟;地區GDP核算制度存在明顯缺陷;環比核算與統計制度很不完善;服務業統計極不健全;機構部門賬戶存在眾多不足;金融核算留有太多空白;等等。與先進國家核算水平、國民經濟核算最新國際標準以及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社會公眾和國際社會迅速發展的需求相比,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水平還有較大差距(許憲春,2009)。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種新現象不斷涌現,如股票期權、非上市公司分紅、基金公司運營、新型金融衍生產品等一些新情況在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尚未得到充分體現。1993SNA的修訂和2008SNA的實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迎頭趕上國際核算最新發展的良機(楊仲山、何強,2008)。中國應充分利用實施2008SNA的契機,積極采納新的概念、分類、標準與核算方法,發展和完善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逐步建立起一個科學高效、符合國際標準的現代宏觀經濟核算制度。實施2008SNA代表了國民經濟核算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對整個統計體系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中國實施2008SNA,重點應關注:①構筑適應2008SNA要求的統計制度,諸如完善與2008SNA要求相符的法律框架、發展統計系統的戰略規劃、統計與核算數據生產的科學流程等,這些構成了實施2008SNA的制度基礎;②完善統計與核算基礎設施,如企業注冊和分類、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傳輸與存儲系統、賬戶編制IT工具等,促進我國核算工作與2008SNA概念、分類、方法與原則框架的一致性;③改進數據收集與處理技術,如統計和行政數據來源、抽樣框、原始數據到核算指標的轉換機制等,2008SNA框架下許多方面如中央銀行服務產出核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產出核算、未上市權益估值等對基礎數據要求更高,而且,改進數據收集與處理技術是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的關鍵點之一;④改善2008SNA的實施環境,包括資源支持、組織環境、人力資源和管理方法、協調機制等;⑤編制國民賬戶部分特殊問題的處理,如發展中國家普遍較為薄弱的未觀測經濟、非正規部門和服務部門核算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實施2008SNA面臨不少的困難與挑戰,主要體現在:①在中國部門權力分割明顯、統計部門較為弱勢的情況下,謀求強大的支持是全面、順利實施2008SNA的根本保障;②2008SNA提供了一個普適性的核算框架,在具體實施當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在有限資源(數據資源、人力資源和財政支持)條件下將2008SNA的方法要求適應本國國情,提高和發展中國的核算水平與能力,這需要大力加強對2008SNA的研究、開發;③采納新的核算框架需要更多、更強的統計資源支持,2008SNA對統計基礎設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執行2008SNA要求加大對統計基礎設施的各項投入,增強統計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核算的支持能力;④2008SNA對核算數據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SNA與其他國際統計標準、IMF的數據質量框架的協調性大大增強,對數據質量的各個維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核算數據質量是實施2008SNA時應關注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