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統計發展論文
作者:何劍 單位:石河子大學五家渠分校統計系
一、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信息需求
面對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蓬勃興起,中國企業的內外部營運環境必將發生深刻的變化。“要管理好一個企業,必須管理好它的未來,而管理未來就是管理信息”。面對一個復雜多變的營運環境,企業決策者在決策時對決策信息的依賴將逐步加強,對決策信息的要求將不斷提高,決策者將越來越依賴于一個科學高效的企業信息系統。信息化的導入,將滲透于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方面,既要提高效率,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又要對企業舊體制的流程及管理進行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信息化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信息化建設首先要對其信息化投資動機進行分析,明確其信息需求。一般地說,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生產經營規模,處于不同的市場競爭水平,從而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結構。不同的信息需求結構,會給其相應的信息體系打上深深的烙印。據調查,不論何種類型或何種規模的企業,對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活動將伴隨企業生產活動的發展而展開,市場競爭帶來的對新產品新技術的需求,構成企業信息需求的基礎。
不僅如此,處于不同經營階段或具有不同經營性質的企業,其信息需求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80年代企業信息需求結構往往以產品開發和生產管理為中心。90年代初期企業信息需求結構轉變為以市場導向為中心,市場動向、科技動向、社會經濟政治動向信息成為大企業信息需求的三大熱點,原材料供應、市場需求和產品價格成為鄉鎮企業信息需求的核心。90年代末及本世紀初,一些大型企業已開始向知識經營過渡,所以對投資、外貿和人才信息的需求都有明顯上升。由此可見,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信息需求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市場競爭水平、企業規模、企業所處經營階段,甚至區位因素,都是影響企業信息需求結構的重要因素,是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所必須加以具體分析的。那種畢其功于一役,希望建立一套包醫百病、適合于一切企業的信息化體系和統計財務指標體系的做法是不現實的。
二、企業統計面臨的挑戰
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統計信息,在企業信息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統計信息表現為數字、數據信息,既有反映總體數量特征的指標,也有反映個體數量特征的標志,多種多樣的流量、存量數據,是企業統計信息的基本載體。無論產品、技術信息,還是經濟經營或政治動向信息,都應力求表現為以各種數據為載體的統計信息,力求精確地描述社會經濟現象和自然技術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動態過程。企業統計在滿足企業信息需求,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對企業統計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對統計確認的挑戰。傳統的企業統計較少考慮知識因素,作為知識要素擁有者的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但是在現行的統計核算體系中,我們并不把人力資本確認為資產。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動力取決于該企業知識資本的擁有力,知識成為企業發展經濟的首要資本,企業的資產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在工業經濟社會,企業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廠房、設備、資金等有形資產,對無形資產投資比例控制低。在新的資產結構中,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商譽、計算機軟件等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及以人才的引進和開發為主的人力資產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無形資產相對有形資產來說,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因而對其投資決策水平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知識和人力資本這些在現有企業統計核算中不予考慮而又在知識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要素不被確認,將使企業統計不僅不能客觀反映知識經濟下各經濟主體的經濟規模,而且還會對企業收益按生產要素、主要是按知識分配帶來障礙,從而不能滿足各經濟主體決策信息的需要,導致決策失誤和投資者誤解。
(二)對統計計量的挑戰。在知識經濟形態中,智力、知識等無形資產的投入起著決定性作用,經濟增長也主要依靠知識和智能拉動。但這類資產的無形化,使其投入缺乏一個統一、準確的測度依據。在收益的確認和計量上,知識不同于一般的資本品,它必須在生產過程中依賴于人的因素才能發揮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它對企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有著很強的不確定性。信息資產由于使用期限的不同和使用對象的不確定性,人力資產由于受主體性格、情緒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很難界定他們在收益形成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并準確計量其收益。
(三)對統計體系的挑戰。統計體系是統計主體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統計運行的結構、功能、行為等統計實踐活動的形式,而一定時期統計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是以該時期的統計環境為前提的。經濟的知識化特征不僅使經濟形態發生了變化,而且要求經濟的運行必須按相同的規則進行。作為記錄經濟運行狀態的統計,在內容的指定、統計程序與統計方法的選擇、統計數據質量的要求、統計規范體系的頒布等方面,必須按新的規則重新建構。現有統計模式中,系統的、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報表式統計與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通訊、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單一的數據加分析報告式輸出方式不能滿足知識經濟條件下經營者對企業自身營運狀態隨時了解和動態決策所要求的方便與快捷,現有的基于企業內部物質生產的主要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服務的指標體系也限制了企業統計為自身生存、發展提供信息支持的能力。
三、統計體系重組策略
(一)統計體系的重組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知識經濟的客觀規律和內在要求,對企業統計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全面清理,對核算要素賦予新的含義,建立新的核算準則。SNA是一套重要的統計國際標準,據此建立企業統計核算框架,有助于盡快實現統計指標名稱、涵義、計算方法和口徑范圍與國際慣例的對接。
(二)根據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和需要,建立新的企業統計指標體系。如:體現“戰略管理”、對企業戰略實施環境和實施過程進行評價、監控的戰略環境和戰略實施指標子體系;體現“人本主義”管理的,對企業員工士氣、忠誠度、滿意程度等進行反映的指標子體系等。企業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應從企業的信息需求結構和管理要求出發,實現企業統計指標體系的個性化。
(三)研究和引入新的計量手段。由于知識經濟時代統計核算的重心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轉移,從物質資源向知識資源轉移,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統計計量問題。我們必須加強計量手段的研究和實踐,使企業統計核算更加科學、準確,同時也有利于企業間統計資料的對比、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國內外投資者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