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對外貿易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吳佳妮 單位: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1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取得的成就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加入WTO,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呈現出迅速增長的態勢。從總體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除此之外,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還有其他很多成就,包括貿易順差激增到回落、進出口商品結構的不斷優化、對外貿易方式不斷創新、貿易伙伴多元化、服務貿易穩步提升、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
1.1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領域,促進了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據統計,1978~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年均增長水平是18.1%。中國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國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對外貿易發展進入最好最快的時期。據統計,2002~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平均每年以25.9%的速度增長。我國進出口總值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0.9%,但是這個指標在2010年已經發展到了9%左右。從排名上看,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的出口在世界排名27位,經過多年的發展,到2011年,我國出口總額在世界排名已經上升到第1位。
1.2貿易順差激增到回落
21世紀,在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的同時,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也經歷了“激增—回落—平衡”的周期。具體而言,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開始出現激增,外匯儲備被迅速拉動,一直到2007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了我國歷史上的最高點。2007年之后,我國開始推進“貿易平衡戰略”,在世界范圍內承擔了向世界輸出總需求的角色。到2010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1800億美元左右,相對2008年和2009年比都有所下降。2009年世界總需求因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下降了0.6%,但是中國國內的內需增長卻因此增長了13%,中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1.3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進口商品則主要是生產資料,出口商品中80%以上都是初級產品。改革開放后,業制成品在出口結構中占據了90%以上的比例,扭轉了對外貿易發展的被動局面。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對原材料和機械設備需求的不斷擴大,工業制成品的進出口在上世紀80年代大幅度提高。上世紀90年代,機電產品成為進出口的主力商品,對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本世紀初,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外貿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高速增長。
1.4貿易方式不斷創新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比較簡單。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大力發展了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和進料加工等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同時還積極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對銷貿易,對外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我國的各種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發展速度最快。目前,加工貿易逐漸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
1.5服務貿易穩步提升
加入WTO之前,我國的服務貿易規模很小。但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服務貿易的逐漸放開,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增長很迅速。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大概719億美元,但是2010年我國這項指標已經達到了3624億美元,服務貿易的進口及出口排位從2001年世界第9位和第12位,一路攀升到2010年的第3位和第4位。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出口增速加快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近年,我國傳統服務貿易額比重下降,新興服務貿易,包括通訊、保險、金融、咨詢、廣告等進出口迅速發展,到2009年,我國計算機信息服務以及金融服務的貿易進出口總額比例已提高到42%。到2010年,香港地區、美國、歐盟、日本和東盟是我國前五大服務貿易伙伴,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額在我國服務貿易總規模中占比接近70%。近年來,我國的服務外包逐漸崛起,服務外包產業年增長率超過25%,服務外包企業數量也超過1萬家,從業人員達到300萬人左右。
1.6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近年,經濟全球化得到深入發展,與此同時,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趨勢,其中比較顯著的特點便是區域貿易安排不斷涌現,值得一提的是區域貿易安排的主要形式是自由貿易區。2003年以前,我國基本沒有什么自由貿易區。但是從2003年以后,我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關鍵突破,到如今,我國更是實現了與亞非拉美歐等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0多個自由貿易區。2008年,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額中,超過25%的規模來自這些自由貿易區,由此可見自由貿易區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2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是并不是貿易強國。貿易強國的定義是比較復雜的,是一個很綜合的概念,一般來說一個真正的貿易強國應該具有下列特征:(1)外貿出口產品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2)出口產品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3)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比較高;(4)人均貿易額等經濟指標達到較高水平;(5)對外貿易對本國的經濟增長在長期范圍內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的貢獻率;(6)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企業管理水平較高;(7)本國外貿企業掌握產品的關鍵技術、知識產權。基于以上關于貿易強國的評價標準,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我國的貿易地位相對美、日、英等貿易強國還差很多。具體而言,我國在對外貿易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2.1自主品牌少
在中國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規模中,低端的加工貿易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根據國際經驗,在來料加工貿易中,國家僅僅能夠從獲得的外匯收入中取得約占20%的利潤,當然國民從加工貿易中獲取的收益就更加少了,所以加工貿易比重過大的對外貿易對國家財富增長的貢獻是很低的。由于我國眾多外貿企業沒有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缺乏自己的核心知識產權,所以,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都很低。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典型的“世界工廠”了,出口商品標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商品僅占出口商品的35%左右。在國際市場上,我們隨處可以看到中國的商品,但是我們卻很少見到中國品牌的商品,即使有也幾乎是沒有商標的廉價商品或者是貼牌商品。由于我們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所以在對外貿易中,我們拿到的利潤遠遠低于相關的外商。
2.2外貿依存度過高
外貿依存度是衡量一國(地區)對外貿易開放程度的指標,計算方法為進出口總額/GDP*100%,具體而言,其又可以分為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GDP*100%)和進口依存度(進口總額/GDP*100%)。2000年以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增速比較平穩或是在波動總上升,2000以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一路激增,從2000年的39.58%迅速攀升到2007年的65.17%,達到歷史最高點。雖然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在2007年之后開始影響我國的進出口,導致2008~2009年外貿依存度呈下行趨勢,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恢復,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開始回升,2010年相對2009年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了。除了增長速度很快之外,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相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也比較高,圖1的眾國家都是世界大國,大國國內需求比較旺盛,外貿依存度都比較低。從圖1可以看到,除了英法德等國內資源不足的國家以外,美、日、巴西等過國家的外貿依存度始終處于20%~30%。但是,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國內資源豐富,目前的外貿依存度相對而言是比較高的。外貿依存度持續高企雖然說明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比較好,增速比較快,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我國經濟對外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程度比較高。總的來說,持續高企的外貿依存度會使得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大幅增加、國家獨立決策的能力受到影響、出口商品的形象惡化、貿易條件的惡化、國家財政的脆弱性增加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