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劉自強 李靜 魯奇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1研究區范圍、劃分尺度與原則
本研究地域為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京津冀地區,屬于中等尺度鄉村經濟類型的劃分,通過劃分來衡量近20年來該地區鄉村經濟類型的演變過程與規律,為該地區鄉村發展模式的探討提供借鑒。根據其尺度性和研究的目的性,指標選擇主要依據以下原則。1)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一致性: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反映了鄉村的經濟實力,將發展水平相對一致的鄉村歸為一類,有助于制定符合此類發展階段的鄉村扶持政策。2)產業結構的相對一致性:鄉村的產業結構反映了鄉村經濟的基本構成。將具有相似產業結構的鄉村劃為一類,有利于制定統一的政策引導鄉村經濟類型的專業化,促使經濟結構向更高級階段演進。3)類型劃分單元與行政區界限的一致性:對鄉村經濟類型劃分的目的是尋求最適宜當地的鄉村發展模式,而無論何種鄉村發展模式,都必須要借助于所屬的行政區。因此,只有將類型劃分的單元與行政區相一致才能使研究具有應用性。4)命名上既要體現出橫向的可比性,又要體現縱向的可比性:鄉村經濟類型的劃分目的是對京津冀地區鄉村經濟地域格局的演變進行分析,因此,得到的最終指數不但要有區域間橫向時間段靜態比較的價值,還需有縱向時間段動態比較的價值,在鄉村經濟類型的命名上要體現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的對比性。
2鄉村經濟類型的劃分方法
從國內外文獻來看,表征鄉村經濟類型的指標很多,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二是產業結構與主導產業類型。本研究也從這兩方面來選定劃分指標,即分別判定各縣域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主導產業類型,將兩方面劃分的結果進行綜合,確立出鄉村經濟類型。分析的樣本主要是京津冀地區175個縣級行政區(包括縣、縣級市、地級以上城市直轄的郊區、以及大城市近年來由縣改區后在統計上仍作為獨立的縣級統計單元的區域,在下文中均統稱為縣級行政區)。
2.1模型方法的選擇
對于鄉村經濟類型的劃分方法,目前沒有一套公認的技術流程與方法,各個模型的選用需根據研究的尺度和目的而定。國內外學者常用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與聚類方法(包括層次聚類法與星座圖聚類法[9])、模比系數法[7]等,這些方法為本研究提供了借鑒。在具體的模型選擇上,分別應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與星座圖聚類法相結合的方法、層次聚類法、模比系數法進行了實驗性的計算。結果表明:因子分析法與星座圖聚類法相結合的方法以及層次聚類法所計算的最終結果均與各類文獻以及經驗認知表明的京津冀鄉村地區發展現狀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不適用于本項研究。因此,本研究最終選用了模比系數法進行京津冀鄉村經濟發展程度的劃分,采用求三次產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的均值與標準差之和作為臨界點的方法進行主導產業類型的判定,之后將兩個判定結果相結合確定鄉村經濟類型。這兩種方法的共同優點在于進行跨年度比較時相對意義明顯、直觀性強,而且計算相對簡易。
2.2鄉村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綜合評判
2.2.1評判指標的選取。在指標選擇上要確保所選數據在時間序列上的可對比性以及指標間的獨立性,應將貨幣價值量指標和實物量指標相結合,用盡可能少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客觀反映鄉村經濟發展的程度。根據以上原則,選取了3個指標表示鄉村經濟的發展程度。①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用來衡量農民的富裕程度,這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②鄉村全員勞動生產率:主要反映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效率,對反映鄉村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具有比較明顯的指針意義。③鄉村人均用電量:電力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同樣電力消耗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鄉村工業化的發展程度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目前,社會各界經常會對一些統計數據有所質疑,但電力消耗量常常以統計客觀而被廣泛認可。
2.2.2劃分方法。對京津冀地區175個縣級行政區域、4個不同年份的鄉村經濟類型進行劃分。由于要對空間軸上的格局分布與時間軸上的演變趨勢進行評判和分析,將175個縣級行政單位4年的數據統一進行劃分,共涉及相當于700個縣域的樣本,價格單位采用1994年不變價格。劃分方法采用模比系數法,其步驟如下。①分別計算各樣本的農民人均收入X1、鄉村全員勞動生產率X2和鄉村人均用電量X3的算術平均值(X1,X2,X3)。②計算各樣本各指標的模比系數,公式為Kij=XijXj。(1)式中:Kij為第i(i=1,2……700)個樣本第j(j=1,2,3)個指標的模比系數;Xij為第i個樣本第j個指標的指標值;Xj為第j個指標的算術平均值。③計算各縣域的模比系數:分別賦予3個指標相應的權重,鄉村人均社會總產值(w1=1/3)、農民人均收入(w2=1/3)、鄉村人均用電量(w3=1/3),根據下式計算各縣域的模比系數Ki=∑3j=1wjKij,(i=1,2,……700;j=1,2,3)。(2)式中:Ki為第i個縣域樣本的模比系數;w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④確定劃分區間:對700個縣域樣本的模比系數進行分級,其5級的劃分臨界點和判別鄉村發展程度的數值區間。
2.3鄉村產業結構類型的判定
產業結構是反映鄉村經濟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重要標志。按主導產業類型將鄉村分為專業化發展型和綜合發展型,其中專業化發展型又可分為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和商貿業主導型,綜合發展型指鄉村的一、二、三次產業中沒有比較突出的產業部門主導,3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也較為均衡。對于鄉村主導產業的判定,其方法步驟:①計算樣本中每個縣域的鄉村一、二、三次產業占鄉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②計算鄉村一、二、三次產業占鄉村社會總產值比重的均值和標準差,如果某一縣市鄉村的某一產業在鄉村社會總產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超過全體樣本的平均值與標準差之和,則該產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11](表2)。③根據計算結果將所有樣本劃分為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商貿業主導型、綜合發展型,劃分主導產業類型的取值范圍。
2.4鄉村經濟類型命名與判定的方法
鄉村經濟類型的命名可分為單一命名法與復合命名法,本研究使用兩階段的復合命名法,具體來講,采用“發展程度+產業類型”來對不同的鄉村經濟類型進行命名。在發展程度上,將不同的發展程度劃分成5級,即:發達型、較發達型、中等發達型、欠發達型、不發達型;在產業類型上,按照主導產業劃分為專業化發展型和綜合發展型,專業化發展型又可分為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商貿業主導型。將兩類劃分相結合,在理論上就可以得到20種鄉村經濟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