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朱志剛
十七大召開以后,部機關組織了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活動。這次部人事教育司和干部教育中心共同舉辦財政系統2007年司(廳)長、專員崗位培訓及專題研討班,就是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一項內容,非常必要。在這里,我就當前財政經濟形勢和財政體制改革,包括對當前財政經濟形勢的判斷和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財政經濟的本形勢
大家有目共睹,從2002年起,我國已經出現了新的一輪由重工業和城鎮化引導的10%左右的經濟增長。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分析,今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lo%以上,甚至可能達到12%。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運行質t的提商為財政創造了更多的財源,也使得公共財政的職能得到更好地發揮。今年截至10月底,全國財政收人已經完成44264億元,完成預算的100.5%,提前2個月完成了全年預算,比去年同期增收10841億元,增長32.4%。其中,中央財政收人完成24626億元,完成預算的104.4%,比去年同期增收6353.5億元,增幅為34.8%;地方財政收人完成19637.8億元,完成預算的95.9%,比去年同期增加4487.59億元,增幅為25.6%。全年財政收入預計超收7(KX〕億元二其中,中央財政超收可以達到4(XX)億元,地方財政超收在3《XX)億元左右。我們現在財政收人的狀況,實際上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種反映。現在我們一周的財政收人就可以達到1《XX)億元,基本相當于1980年全年的財政收人(1160億元);一個月的財政收人為4《XX)億元左右,基本相當于1993年全年的財政收人(4349億元)。可以說,這一輪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政收人增長非常可喜,表明了我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很多同志都在研究,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這樣一個階段是不是其他各國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持續的時間有多長?在什么樣的狀況下,經濟發展可能出現拐點?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事實上,發達國家大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高速經濟增長期。戰后的日本,1960年池田內閣執政時實行了收人倍增計劃,同時,在解決國民收人、環境保護和消費對經濟拉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戰后的日本快速崛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的經濟現在處在高速增長時期是非常可喜的,但是我們必須重視和妥善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間題。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好,這一輪經濟增長期就可以持續到“十一五”末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能夠有這樣一個黃金增長期,將會對我國深化各方面的改革、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個寶貴的機遇和條件。現在藉要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有哪些呢?我認為在這輪的經濟增長上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說是代價過高。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經濟發展應當追求低成本的、較高速度和較好收益的增長。理論上的最低成本、最高速度和最好收益的增長,在實踐中不可能做到,但我們應當尋求用比較低的成本換取比較商的速度和比較好的效益的增長模式。到現在為止,我國的經濟增長依然沒有擺脫高代價、高增長、低收益的增長模式,也就是說,我們用了非常高的代價換取了現在的經濟快速增長。那么,要不要走這一步?我覺得經濟的增長肯定是要經歷一個由粗放的增長模式向集約的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但是如果長期延續這樣一個過程,經濟的增長將不可持續。所以,在看到我國財政大幅度增收這樣一個好的局面的同時,看到經濟為社會發展和國民收人帶來成效的同時,必須看到增長付出的代價和成本。
(一)勞動力成本不完全。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企業成本外部化是一個很糟糕的問題。當前我國企業成本外部化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勞動力成本的不完全。近年來,我國的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進城的農民工已經有1.1億人以上,但是農民工的工資近10年來始終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上。很多地方今年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像廣東率先提高到了1100一1200元,最近北京也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但實際執行情況并不理想,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最低工資標準實際執行率在40一50%左右,也就是說,農民工的工資基本上還是在700一800元左右。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以廉價勞動力著稱,但是現在必須看到,目前農民工的數量已經遠遠不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數蚤了,而且這個數量不會再減少。如果農民工的總量要減少的話,就可能沒有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了。地鐵曾經發生過兩次坍塌事故.砸傷的都是農民工,這也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在我們很多城市,修地鐵真正在一線作業的都是農民工,是這些人在發揮作用。但作為農民工,他們的居住、養老、醫療、失業、安全等成本沒有包含在企業成本中。隨著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最后毫無疑問要讓農民工進城,讓他們成為未來的城市居民。一旦成為城市居民,他們會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沒有居住條件,還有他們子女的就學、就業,這些都會成為未來城市和財政的巨大壓力。十七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要體現公平,再分配更要體現公平。從這幾年的情況看,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與上個世紀90年代末相比,下降了大約10個百分點,而這一階段,企業盈余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大概上漲了7一8個百分點,政府的生產性稅收所占比重同比上升了1一2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初次分配中的企業成本外部化在勞動者收人上表現得非常突出。這樣的初次分配,不利于利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不利于形成將來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國民經濟增長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國民收人的增長。我們必須讓國民收人得到增長,這也就是十七大報告里提到的,要讓廣大老百姓都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還有一個問題是絕對額增長了,但所占比重下降了,這說明經濟增長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將給未來的財政帶來巨大困難。因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要靠再分配去調整,而財政承擔著再分配職能,再分配更要體現公平。如果初次分配的不公平都要靠再分配去調整,在實際中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必須看到,我們的經濟增長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也就是以一代農民工的青春為代價,這個代價是沒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將來的住房,還有他們子女將來的上學和就業問題,這些遲早要由公共財政來解決。因此,如果我們不能調整初次分配的格局,不能促進合理地進行初次分配,不能保證勞動者的收人有一個和經濟同步的增長,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使財政將來再分配的壓力加大,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和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