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事業論文
作者:王柳行 任麗平 鄭楷 王鈺 雷洪波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
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醫療衛生需求的多元化,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衛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升衛生管理隊伍的專業化程度與知識水平。本文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針對新形勢下衛生管理專業人才知識與能力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培養對策。
1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人才培養不能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以來,醫療體系、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急需掌握現代衛生管理知識的全方位衛生事業管理人才。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很多醫學院校對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的界定、培養模式的確立沒能與時俱進,總體思想的把握不夠準確,培養出的知識儲蓄型專業人才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衛生改革人才的需求。
1.2專業特色不明顯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目錄中還沒有衛生事業管理本科專業,多數院校只是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而開設,其專業特色不明顯的問題愈加突出。⑴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模塊以“公共基礎課+基礎課+專業課程”為主,缺乏人文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沒有相對系統的課程,管理專業課程也不能自成體系。由于受總學時的限制,一些專業課程只開設應用性的課程,不開設相關基礎學科,各課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沒有凸顯衛生管理專業交叉學科的特色,導致學生的基礎理論面窄,知識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與能力不強,社會適應性差。⑵教材內容陳舊,脫離實際形勢,更新速度較慢。目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課程教材重復編寫現象嚴重,各學校教材使用混亂,更新慢,最長使用年限長達10年。近年來衛生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政策、法律、法規等相繼出臺,幾乎改變了衛生領域原有的格局。但由于教材內容本身的滯后性,新的改革、新的思路很難迅速在教材中得以充分體現,使學生不了解當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改革狀況,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⑶師資力量薄弱。多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任課教師資源不足,有時一個教師身兼幾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沒有時間鞏固專業知識、進行課題研究。專業老師中半路出家、或新近畢業的居多,普遍存在對衛生事業管理缺乏整體認識,更缺乏實際的專業實踐技能和教學經驗,造成學生專業理解上的困難和對專業發展方向的盲目。
1.3專業實習沒有量化的評價標準
目前衛生事業管理的實習大多在醫院行政職能科室或衛生行政部門,在實習過程中與實習結束后缺乏質量跟蹤和評價體系。如何評價實習生學到了哪些技能、達到什么樣的層次,如何用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實習生,這些都應成為實習中的重要內容。由于缺乏標準或缺乏評價程序,實習生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社會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知識與能力的需求分析
用人單位的調查主要在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進行。
2.1衛生事業管理人才的知識需求結構
用人單位對所需人才應具備知識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得到的結果依次是管理學知識、醫學知識、衛生法學知識和其他知識。不同性質的單位對人才知識需求的比例有一定的差異。醫院對人才所擁有的管理知識、醫學知識和衛生法學知識的比例分別為35%、30%、18%,說明醫院要求不僅要懂管理學知識,而且要懂醫學知識和衛生法知識。衛生行政部門對人才的管理學、醫學和法學知識的需求比例為40%、21%、24%,表明衛生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不僅要有醫學知識背景,更要懂管理知識和衛生法學知識。
2.2衛生事業管理人才的素質能力需求結構
⑴醫院方面
理解執行能力。能理解并結合醫院實際貫徹執行國家的政策法規。評判能力。熟悉疾病的類別及特征,能夠進行疾病的合理檢查診治和基本評判分析。組織管理能力及醫患溝通能力。對內,醫院目標計劃的制訂,組織活動的開展,各部門機構的協調與溝通,突發事件的控制與處理;對外,既要有穩妥處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更要有聯通衛生行政部門、醫院與其他單位的公關交際能力。
⑵衛生行政部門方面
分析決策能力。能理解并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的政策法規,結合實際情況制訂符合地方性的政策,為當地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寬松的衛生管理和執法環境。組織管理能力及撰寫報告能力。能解決所屬地部門之間、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以及社會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對衛生管理提出建議、協調關系、解決問題,不斷學習、管理創新的能力。
3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建議及對策
3.1轉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⑴明確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與現實相結合。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應定位于主要培養在政府衛生事業管理部門、醫療機構、醫保機構、有關科研機構和院校從事實際管理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是一個以醫學、經濟學、管理學、衛生學、法學為學科基礎,集多學科為一體的專業。各院校應根據社會需求,在制定專業培養模式時大力提倡知識“寬口徑、厚基礎、廣人文”,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不僅要求畢業生的醫學知識較豐富,而且要掌握管理科學、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現代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辦公自動化,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的技能;具有質量管理、統計分析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熟悉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較強社會調查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⑵優化課程設置,建立新型教學內容體系。在保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知識系統完整的前提下對醫學類課程進行整合,用較少的學時完成醫學知識教學,增進醫學類課程的融合,提高教學效率。專業基礎課程對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和人文藝術修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專業基礎課程應以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實踐能力為目的,合理制定核心課程,保證培養人才能滿足社會基本要求。同時,結合學校自身實際開設相關課程實現衛生管理人才的個性化。開設特色課程,如衛生政策研究理論和分析、衛生管理新進展、醫療市場調查與預測等課程,對學生了解最前沿的衛生改革發展相關信息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與科研能力。選修課也要占有一定比重,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