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子商務
本文作者:田英偉 單位: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流通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與紐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電子商務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運動方式,為流通領域注入新的活力。本章從流通領域電子商務活動的需求分析入手,針對不同的流通業態,對電子商務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商品流通領域電子商務需求分析
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由直接從事商品買賣的企業或個人以及間接管理、調控的行業管理部門構成。所以,我們主要按商品流通企業電子商務需求和行業管理部門電子商務要求兩部分來陳述需求目標。
(一)商品流通企業電子商務需求目標
1、建立立足于大型批發市場、大型商貿企業的電子商品交易系統利用局域網實現電子商品登錄、查詢、儲存、加工、傳輸;建立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電子訂貨系統(EOS),構成互聯網絡將各個局域網連接起來,將局域網與廣域網連接起來,實現全國范圍和跨國界的電子商務市場,力求實現商品流通的“零庫存”貿易。
2、建立立足于大型零售企業的商場電子輔助銷售系統首先,從柜臺業務開始,利用微機網絡、電子觸摸屏、多媒體技術,在商場布置多處商品咨詢點,將多媒體商品系統、商家信息及其它可供顧客購物參考的信息登錄其中,讓顧客在自由、寬松、愉快的環境中通過人機對話了解本商場經營商品以及商場其它信息,引導消費者購物。第二,利用多種電子工具,如信用卡、IC卡等接收貨款,POS系統進行購物結算,利用網絡溝通POS與銷售控制中心,每日出銷售報表(銷售商品報表、銷售貨款報表、不同支付方式分類報表等),隨機查詢各類柜臺商品的上架情況,如發現缺貨或將要售完即通知配送中心調貨。
3、建立立足于大型零售企業、連鎖商店的電子配送系統利用局域網、廣域網動態接受銷售網點傳來的供貨需求,經整理分類,制定配送方案,按日或隨機出車送貨,保證銷售柜臺、網點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供貨。
4、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的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MIS)為了很好地進行商品流通企業的經營活動,獲得應有的社會經濟效益,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流通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應該以財務管理為中心,以經營業務為基礎,以付費獲取外部商品、商家、市場、價格、供方、需方等多種信息為前提來構造,通過該系統獲取企業所需的政策、法律、經濟、社會文化、科教、地理環境、競爭、消費需求、商品及銷售、國際市場等十大信息,輔助企業做經營預決策,監測、調控業務,及時準確、全面提供財務、會計數據,實現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的市場信息、采購信息、銷售信息、配送信息、后勤服務信息及經濟政策、法規等信息的加工、處理、存儲、調用。從MIS的層次來講又可分為:EDP(電子數據處理)基礎層,用以構成人──機業務、財務等部門的基本數據處理系統(作業層);MIS(管理信息系統)中間層,用以構成人──機業務、財務等部門的綜合數據(信息)處理和管理系統(管理層);DSS(決策支持系統)高級層,用以構成人──機經營、財務等預決策服務支持系統(決策層)。
(二)商品流通行業管理電子商務需求
作為國家行業管理部門或協會,如:國內貿易部、外經貿部和全國供銷合作社,在企業實現電子商務的情況下,進行行業統計、協調也必須要利用電子商務來進行。不過企業重在商品經營,而行業管理則重在宏觀統計、分析、協調和調控等方面。因而,管理部門電子商務的主要需求為:
1、建設全國統一的電子商務網
將各局域網、廣域網再連接起來,形成跨地區、跨行業(商業、物資、供銷、外貿等)的電子商品綜合信息網,在宏觀經濟理論指導下,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專家知識庫以及推理機制等,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提供決策支持系統。重點放在信息資源網的建設上。
2、建設有特色的全國商務信息網
(1)建設全國生產資料市場信息網絡,提高對全國生產資料市場的監測、分析和預測水平,使之既服務于國家宏觀管理、決策,又服務于生產、銷售企業;
(2)建設完善的消費品市場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加強定量分析、加強市場周期研究,提高消費品市場預測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更全面、準確和及時地反映市場動態;
(3)建設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網絡,對有外貿進出口權的生產、流通企業(中國貿促會和中國國際商會已有會員6萬多家)進行聯網,并與海關聯網,構成監測、指導、調控我國商品進出口的網絡體系,實現動態管理。
3、狠抓電子商務設計、管理和應用人才的培養
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在國家電子商務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莫過于狠抓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因為無論是電子商務的政策、法規、硬件、軟件、信息、處理規程的設計、管理和應用等都主要依賴于適合我國國情需要的人才。正所謂:“科教興貿”,“人才為本”。
二、電子商務在流通業中的應用分析
(一)流通業電子商務應用現狀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流通業從八十年代初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其中又以零售業的發展最為突出,流通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起步最早、發展最快、搞得最活、效益比較高、投資回報較快的熱門行業。運用信息網絡,推進電子商務活動,無疑是解決我國流通業問題的最佳方法。在引入電子商務之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企業效率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比如世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八十年代初與休斯公司合作,投資7億美元建立起美國最大的私人衛星通信系統。該系統包括客戶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財務管理、商品計劃和價格管理、庫存管理、商品管理和員工管理幾個部分。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與任何一家分店和配送中心聯系,在一到兩分鐘之內就可以準確掌握這一天的商品、銷售、庫存,訂貨、配送、財務和員工等方面的情況,據此確定是否進貨,并指揮配送中心向分店配送貨物或在分店之間進行調劑。用電子商務系統有力地提高了整個企業對市場變化的應變能力。正如沃爾瑪的創始人沃而頓先生稱:“我們從電腦系統獲得的力量成為我們競爭的一大優勢。”
三、超級市場電子商務應用
美國超級市場學會把超級市場定義為,年銷售額在一百萬美元以上,至少設有自選雜貨銷售部、完整的和按經營部劃分的商店。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大辭典商業經濟卷》認為:超級市場是實行敞開式售貨、顧客自我服務的零售商店。其主要特征是:敞開式售貨,自我服務代替售貨員服務,廣泛采取定量包裝,明碼標價,分門別類放在貨架上,適合一次購買較多數量的商品,由電子計算機代替人工結算,減少差錯,縮短顧客等待時間,占用售貨員少,勞動效率高,節約費用開支。超級市場仍屬流通行業,應用電子商務與百貨商店有相同之處,如需要設立網站,通過電子方式供貨,劃撥資金等。我們這里主要討論超級市場的獨特之處。與百貨商店經營商品多而全不同,目前國內外經營較成功的超級市場的產品定位,基本上是以經營中低檔日常消費品、副食品為主。其中,副食品約占60%,工業品約占40%,形成了供應細、小,雜、零的經營特色,基本上做到了顧客一次進店,就能購齊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超級市場的經營范圍應主要是日用消費品,這些商品大致可分為加工食品,日常食品、包裝禮品,清潔用品,生活用品,家庭用品等幾大類。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的行為通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經常需要,希望能隨時隨地得到滿足;第二,選購時間很短,購買時常不加思考;第三,購買有習慣性,經常重復購買某一產品;第四,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力求價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