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國外醫學論文
作者:張凌凌 白玲 羅德剛 單位: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教育與國際接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基礎工程。特別是一些國際間通用性強的專業和學科,更應盡早實現國際化,為我國培養適應國際合作與競爭需要的專業人才。而醫學正是這樣的學科,因其研究對象是生命本身,較少受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不同國家、地域間同一性強,國際間可比性強,使醫學領域全球化趨勢變得更加明顯,也使醫學教育的國際化任務更加緊迫。目前,醫學教育的全球標準已經出臺,使醫學成為所有學科中唯一具有國際統一教育標準的學科,也給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有力的推動力。[1]我國的醫學教育要與國際接軌,培養符合《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和《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醫學專業人才,就必須在教育目標、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與國際同步[2],在這一過程中,采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由于歷史原因及醫學發展水平的差異,國內醫學教材與國外相比,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差距。在這種情況下,經過精心選擇、充分論證后引進優秀的國外醫學原版教材,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因本土教材落后而引起的教育滯后,使我們的教育實踐可以直接享用國際上先進的醫學教育的研究成果。而且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主要的教學工具,對教育的各個方面都能夠發揮影響,引進優秀的國外醫學原版教材,可以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起到全面的促進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依靠國外教材的權威性、科學性,促進醫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教材是教與學的直接媒介,是學生專業知識的首要來源,所以對教材內容的權威性、精確性必須做最高標準的要求。國外經典醫學教材,常有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比如《格氏解剖學》目前已是第39版,其權威性、成熟性是國內教材所不能比擬的,該教材已成為醫學領域中名副其實的名著。而且國外教材多注意不斷完善和及時更新,以教學反饋和科學實踐為基礎不斷調整,長期的精心打磨使教材內容的取舍更加科學,目標定位更加準確,編寫方式更符合教學規律,使教師更易教、學生更易學,使醫學專業知識的傳遞變得更加順暢。經過長時間教學實踐的檢驗,有些國外經典醫學教材幾乎已成為發達國家醫學生的通用必備書。我國的醫學生要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也應該首先從知識的來源方面與國際同步,與他們未來的國際合作伙伴與競爭對手學習同標準的東西,采用同水準的教材,才有可能達到同樣的水平;同時,也應該充分接觸這些人類醫學和教育學發展的結晶,充分享受國際經典教材所帶來的益處,促進自己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
2傳遞先進的醫學教育理念,促進醫學教育改革
教材不但是專業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者。引進醫學原版教材,可以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了解醫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接觸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具體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有更加直觀的認識。特別是在國外教材的引進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做中外醫學教材的比較學研究,教學一線的教師也必將自覺地熟悉教材、研究教材。這些研究可以使我們對國內外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的差異有更深刻、更具體的認識。國外原版醫學教材,特別是國外專門為教學準備的針對醫學生的權威教材,實際上本身就是先進醫學教育理念的應用范本,認真挖掘,可以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信息,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比如,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近日引進的《格氏解剖學:教學版》,它既保留了《格氏解剖學》的權威性,又專門針對教學進行了重新編排,從內容和結構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國外醫學教育的鮮明特點。
2.1以器官系統為基礎,實施綜合性課程
雖然從書名上看《格氏解剖學:教學版》是一本解剖學教材,但其內容與我國傳統的解剖學教材差異很大。全書是以人體局部分區來劃分章節,首先講述該區域的功能,然后講述其組成部分、與其他分區的關系及該區域的重要特點,而后的局部解剖學部分有較多的臨床相關討論,還有少量最新的與該區域相關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學知識。這樣的教材內容對應的顯然不是我國傳統的單純講述結構的解剖學課程,而是一種綜合性課程,重在讓學生掌握人體的基礎知識,特別是與臨床相關的各部分基本的結構和功能知識。這也體現了“早期接觸臨床”的教改理念,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引導學生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著眼于培養合格的醫生。由于全書講述循序漸進,對內容的深淺度有著精確把握,所以整體反而顯得清晰明了。與我國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分割式課程相比,這種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更加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和統一,對我們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參考作用。[3]
2.2以病例為中心,緊密結合臨床,使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達到統一
《格氏解剖學:教學版》雖然是基礎醫學的教材,但全書在內容的編排上時刻注意聯系臨床。每一章都有一小節專門講述體表解剖學,使學生能將解剖學知識和臨床檢查直接結合起來。并且每章最后都專門精選了10個左右的相關臨床病例進行講述,讓學生從臨床診斷和臨床技術操作方面進一步加深對本區域基礎知識的理解。在基礎醫學教材中具體講述一定數量的臨床病例,這在國內教材中非常罕見,體現了目前國外以病例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趨勢。這種基礎與臨床密切結合的教學模式,也體現在很多其他國外權威醫學教材中,比如Guyton&Hall的《醫學生理學》,Kumar等的《基礎病理學》等,其核心理念是基礎醫學為臨床實踐服務,在具體的病例中讓學生感受到基礎知識在解決臨床問題中的應用,從而促進了基礎與臨床的統一。
2.3實施交互式教學,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本書原版每冊都附有一個與書籍配套的交互式教學網絡的帳號,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帳號進入到系統中去,利用其互動界面,主動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實現自主學習。同時,還可以進行實時的交互式測驗,及時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這種界面友好的自主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測試內容,這與傳統的單純被動聽課的教學方法相比,無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2.4反映本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經典”并不等于陳舊落后,近年來解剖學領域內最重要的發現都能夠在本書中得以體現。及時反映學科進展是保持教材生命力的基礎,讓學生知道本領域最新、最重要的發現,既完善了其知識結構,又能激發其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權威教材中處處隱含著先進的教育思路,而且教材本身的內容又恰恰體現了其具體的應用方法,所以引進優秀的國外醫學原版教材,在研究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能夠對我國醫學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