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發展論文
作者:吳同喜 孟祥玲 單位: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多年實踐總結的基本經驗和辦學模式,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一頭熱、一頭冷”的尷尬局面和“淺層次、表面化、油水不融”的“兩層皮”現象。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探索的校企一體生態系統為校企一體辦學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鑒經驗。
一、校企一體生態發展系統的內涵
(一)樹立校企一體生態系統觀
教育生態理論強調,在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應保持合理的教育生態結構,創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保持教育生態平衡。這其中,既指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宏觀生態結構、生態環境的平衡,也包括學校內部微觀的教育生態結構、生態環境的平衡。教育生態學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企業生態系統超越了傳統價值鏈,是涉及供應商、分銷商、外包服務公司、融資機構、關鍵技術提供商、互補和替代產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競爭對手、客戶和監管機構與媒體等企業利益相關者在一起,綜合價值鏈、產業鏈、人才鏈為一體的動態系統?;谏鷳B系統的戰略不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統成員共同受益,從而形成生態鏈上的良性循環,使公司得以持續健康發展。樹立校企一體的生態系統觀,就是把教育生態觀與企業生態觀進行有機整合和高度提煉,達到學校教育教學的生態流程與企業生產經營的生態流程相同步、相匹配,共同構建校企一體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的職業教育生態系統。
(二)培育校企一體生態系統
校企一體的生態環境就是在企業與高職院校各自內生機理的兩條“紅線”之間構建各個環節相匹配、內容相貫通、過程相同步的生態鏈條,即構建教學性生產和生產性教學相統一的“專業鏈—產業鏈”、“課程鏈—技術鏈”、“能力鏈—人才鏈”和“服務鏈—價值鏈”的橫向對應,縱向保持各自生態邏輯發展鏈的社會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以各自的自然生態邏輯結構為發展縱向,保持高職院校與企業各自獨立的教育生態特征和企業生態特征;再在兩個體系中搭建相匹配的橫向鏈條,這樣就建立了各個要素間的能量、信息相互交流、轉換的網絡系統。這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高職院校與企業自身生態發展原動力成為校企一體生命體的內生力、合動力。同時,外在的行為規則、組織架構是該生命體發展的“外因”,起到保證和監控的作用。因此,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這個系統的開放性、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校企一體辦學機制就是這樣的有機生命體,依靠高職院校與企業信息、能量的交流互補,推動校企一體系統的健康發展。
二、實行校企一體生態系統“三三制”運行機制
要維持一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就必須向系統輸入各種能量、信息,把系統各要素有機聯系起來,實現共振、交換,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與健康發展。要促進校企一體生態系統維系與發展,就要求企業、學校根據生態系統原理源源不斷地向系統輸入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流等。而這些要素的激活與連接要靠有效的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發展模式。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校企一體發展過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三三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通過推行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產學一體的教學模式、學做一體的學習模式三項改革,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崗位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并將其落實到基于工作任務課程改革和生產性實訓中,實現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頂崗實習證書三證貫通。通過“三三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效地實現產學研一體、學做一體、學生發展人格與能力一體的教育流程一體化,成為校企一體得以順利實現的機制和體制保障。
三、整合校企一體生態系統四層次結構
相對于一個有機系統來說,內部層次結構就是整個系統獨立性和關聯性的統一,是各要素有機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同時彼此進行能量和信息的流通與轉換,發揮其系統功能。
(一)企業辦學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是杭州鋼鐵集團公司下屬子單位,杭鋼集團是一家以鋼鐵為主業、多元發展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杭鋼集團不僅是學校的主辦方,以資產為紐帶為學校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是校企一體的合作共同體,為學校的專業發展、教學實訓和就業提供指導與渠道。杭鋼集團積極參與學校相關項目建設,學校也結合杭鋼集團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主動提供教育培訓和人才服務,雙方共同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開展訂單培養,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與舉辦方的校企一體,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之下,對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一種突破與新的嘗試,它和傳統的國有企業廠辦校最大的區別是:學校是獨立法人主體,自主辦學,雙方是以契約服務為基礎的共同體。
(二)廠校改制
學校前身是溫州冶金機械廠,于2000年經過廠校聯合改制正式成為高職院校。改制合并以后的原有企業成為學校的下屬企業,企業的困境需要在高職教育發展中解決,而高職教育的發展,也需要借助企業的諸多資源。因此,學校充分利用原有企業的車間廠房、儀器設備作為學校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下進行實訓。尤其是一大批高素質的企業高層管理、能工巧匠又恰恰是高職院校急缺的“雙師型”教師,他們經過“熔爐再造”和“轉型升級”成為學校的教學中堅力量。
(三)校辦企業
學校充分利用資源,自己開辦各類企業,在原有企業的基礎上,投資創辦或控股建立經濟實體,實現“以企養教,以教促企”。到目前,學校擁有下屬經濟實體15個,涉及技術應用、高新技術研發、人才服務、房產開發、體育、文化創意等多種產業。這些校辦企業為電子信息通信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鞋類設計與工藝、印刷技術、眼視光技術、市場營銷、酒店管理等多個相關專業的生產性實訓提供條件和平臺,促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模式的進一步實施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此外,校屬產業的存在,使得大批生產、管理一線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同時部分教學過程在企業進行,學生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感受企業文化,培養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通過人力資源的交流共享,合作開發課程,促使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緊密整合;學??蒲泄ぷ鳚B透在企業的項目開發中,有效幫助企業解決設備、工藝上存在的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