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李濤 盛文斌 孫霞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講師 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 ,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
20世紀80年代,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創業者掀起的“創業革命”,有力地促進了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和美國創業型社會的形成。這種以科技創新為主的創業教育一時成為社會時尚,并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一個潮流。在我國,研究生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是科技創業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力開展研究生創業教育,探索基于創新的研究生技術創業教育范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關于創新與創業
對于創新的理解一般有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狹義的創新概念,立足于把技術和經濟結合起來,即創新是一個從新思想的產生到產品設計、試制、生產、營銷和市場化的一系列行動。廣義的創新概念力求將科學、技術、教育等與經濟融匯起來,即創新表現為不同參與者和機構(包括企業、政府、學校、科研機構等)之間交互作用的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創新行為實現的特定空間。創新行為因而可以表現在技術、體制或知識等不同層面。對于創業的理解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狹義而言,創業是指創辦新的企業,以牟取商業利益的活動。廣義而言,創業指開創新的事業的活動,包括公司內部創業和創辦新的企業。創新理論的奠基人、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創新理論指出:創新來源于創業,創新應該成為評判創業標準。近幾年國內外很多文獻研究表明創新和創業之間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1.二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創新的價值就在于將潛在的知識、技術和市場機會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社會財富增長,造福人類社會。而創業的價值就在于實現這種轉化。通過創業實現創新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將創新的價值轉化為具體、現實的社會財富。因此,二者從價值取向上來看,目標是一致的。
2.二者的功能作用是同效的。德魯克在《創新與創業精神》一書中指出:“無論是社會還是經濟、公共服務機構、企業,都需要創新和創業精神。創新和創業精神能夠讓社會、經濟、產業、公共服務機構以及企業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和不斷地自我更新。”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業可以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促進經濟的極大增長。創新與創業的共同的功能作用是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活力,促進社會的自我更新。
3.二者的實現過程是契合的。創業通過創新拓寬商業視野、獲取市場機遇、整合獨特資源、推進企業成長。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關鍵,而創業可以推動新發明、新產品或新服務的不斷涌現,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從而進一步推動和深化科技創新。因此,二者的實現過程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創新與創業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相互契合的關系。因此,討論創業問題,特別是對于具有顯著創新特點的研究生創業教育,須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之上,確立技術創業導向,推進研究生技術創業教育。
二、實施研究生技術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創新是研究生技術創業教育的切入點,基于創新的技術創業教育是研究生創業教育實施的必然選擇。實施研究生技術創業教育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深層上推動創業型社會建設、促進生產力發展、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
1.建設創業型社會的需要。德魯克曾預言:創業型社會的出現可能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隨著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創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創業改變了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促使美國實現了由創業型經濟向創業型社會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高新技術創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層次人才是高新技術創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要加強研究生的創業教育,做好創業前的創業素質、創業知識與創業能力的充分準備,通過創業教育和實踐的熏陶和磨練,使研究生盡快成長為技術創業的先鋒。
2.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擔負著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使命。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目前我國高新技術及產業規模雖然較大,但質量和水平還不高,商品化率只有10%—25%左右,產業化率只有5%—7%左右。這一現象與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有直接的關系。據資料介紹,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6%,而發達國家已達到50%。我國的5100多家科研院所每年可產生3萬多項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的不到20%,而真正能夠形成產業規模的還不到5%。而研究生在科研成果認識、理解及轉化方面具有顯然優勢。因此,通過研究生技術創業教育,提高研究生當前或今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或生產力的能力和意識,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型的需要。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重學術輕專業、重理論輕應用、重創新輕創業”的弊端,導致很少有研究生能夠將研究成果或研究領域內熟悉的成果轉化為產品。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需要高等學校為社會輸出敢于并善于技術創新、能夠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創建并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包括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仁斯里爾理工學院等在內的美國13所大學創業教育的共性經驗表明,實施理工創業教育是大學培養基于知識的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模式。因此,要轉變研究生培養模式,不僅要培養大批從事基礎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學的學術型人才,還要培養大批順應時代潮流、推動和加速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4.實現“創業帶動就業”戰略的需要。建立在解決就業問題基礎之上的“全民創業”是創業教育的一種誤區,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教育。而高新技術創業不僅順應了時發表展的潮流,而且創業成功的機率要遠遠高于一般層次的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顯著。研究生作為科技、文化的一個精英階層,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創造或發展新的產業或服務項目,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可以推動經濟、社會向著更高層次發展,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研究人才加入,能夠給本科生、專科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加強研究生技術創業教育,發展高新技術創業,是落實國家“創業帶動就業”戰略的現實需要。
三、研究生技術創業的比較優勢
1.政策優勢。研究生技術創業符合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因此國家連續出臺相關規定,鼓勵研究生技術創業。例如,1998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采取措施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2000年教育部做出“允許大學生、研究生休學保留學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的規定。另外,在國家鼓勵創業政策的主導下,各地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業園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鼓勵、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業,尤其高新技術創業。各高等學校也紛紛出臺研究生創業的支持政策,例如鼓勵發明創造成果轉化政策、建立研究生企業優惠政策、提供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金等,為研究生創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