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傳播論文
作者:蔡曉平 龔映紅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SNS(社交網絡服務)是用于幫助人們建立社交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其理論依據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于1967年創立的“六度分隔”理論,即“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這個理論認為每個個體的社交范圍都會不斷放大,最后形成一個大型社會化網絡[1]。近幾年來,SNS在Facebook、MySpace等網站的影響下發展迅速。
一、SNS在教育中的應用形式
SNS的內容是以用戶為中心來組織和轉移的,通過人與人的關系傳播信息;融合了傳統的Blog、BBS、e-Mail、即時聊天等形式,又添加了各種應用程序,是一個綜合化服務平臺;利用RSS來訂閱和傳送信息,將好友的更新內容和對“我”的任何回應顯示在RSS閱讀器上,實現高效的交流反饋[2]。SNS在教育中已經開展了多方面的應用。1.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利用SNS的真實性、開放式的特點,比較容易構建具有某一主題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資源共享、平等的學習平臺[3]。2.成為教師專業發展新途徑。在SNS平臺,教師可以及時收集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根據學生對教學內容、方法、活動的反饋信息進行教學反思,同時可以跟其他同學科教師進行交流,共同探討[4]。3.SNS輔助網絡教學交流。SNS支持形成個人社會關系網絡,有效促進了集體協作行為的發生[5]。4.促進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發展。
二、研究案例的選取及其分析
CSDN(ChinasoftwareDeveloperNetwork,中國軟件開發者社區)以中文IT技術社區為基礎,通過網站雜志、教育培訓、人才交易三大業務群形成從知識傳播、技術教育到職業成長的完整知識傳播與服務鏈[6]。CSDN在全球范圍內注冊用戶超過700萬,是目前中國最大的IT技術社區,于2009年2月開辦了“學生大本營”,作為IT類學生和愛好者交流的教育類SNS網站。本文的研究對象選取學生大本營中的相關案例,其中在傳播者、受眾以及傳播方向等方面,是從學生大本營中“課堂”和“學習筆記”模塊中各挑出一個案例作為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教育類SNS網站,學生大本營共設置了18項應用。在這18項應用中,“在線課堂”和“學習筆記”兩項是用戶參與度和活躍度最高的。兩者的區別在于,“課堂”中發表的討論帖是網站用戶都可見的,而“學習筆記”中發表的心得和提問,只有用戶的好友才可見。因為網站是實名制,所以只有通過用戶驗證的人,才能看到該用戶的筆記資料。這種設置既保護了用戶隱私,又能保證用戶的難題能得到解決。因此本研究從這兩項應用中各挑出一個案例,從傳播者、受眾以及傳播方向的視角分析該網站的傳播模式。選取“在線課堂”中的一篇學生提問帖作為案例,通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試圖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以及受眾四個方面分析,構建教育類SNS網站的傳播模式。
三、相關因素分析及其關系分析
1.傳播者和受眾
在傳播者、受眾方面,本研究以學生大本營中的相關案例為研究對象。即從學生大本營中“在線課堂”和“學習筆記”這兩項應用中各挑出一個案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發帖者身份的不同分以下兩種情況。(1)第一種情況:發帖者是“學生”從網絡傳播的幾種模式可以看出,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并不固定,在學生大本營中也是如此。但在學生大本營里有一種特殊的傳播者,就是用戶角色劃分中的“老師”。本研究以出現在“在線課堂”里的一個帖子為案例。該帖子除了最初的提問,共有12篇回帖,包括提問者在內,共有8名用戶參與討論。從整個討論中可以看出,有4名用戶回答了提問者,參與了答案的建設,而另3名用戶只是采取了旁觀和學習的態度。這也是教育類SNS的優勢之一———解決了一個人的問題,可能就解決了一群人的問題。用戶關系如圖1所示。提問者雖是整個學習和傳播活動的起源,但并沒有擔任傳統的傳播者角色,傳播者一職是由貢獻答案的用戶共同擔任的。同時,沉默的用戶和應和的用戶扮演了受眾的角色。(2)第二種情況:發帖者是“老師”相對上一個由“學生”提出問題形成的帖子,“老師”的學習筆記或在討論區里發表的帖子受到的關注程度更高。這種帖子更容易得到網站管理人員的關注,擁有“置頂”或“加精”的優先權,所以此類帖子的瀏覽數量和回復數量都遠遠超越“學生”發布的主題帖。更明顯的特征是,在“學生”發出的帖子中,會有各種討論和反駁的聲音出現,而在“老師”發布的帖子中,參與用戶更多地是抱著學習和觀摩的心態,因此在回帖中多出現“學習了”“多謝”等信息含量缺乏卻表明學習誠意的回帖,只有少量的回帖會在原帖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建議或分析。本研究以某位“老師”主題帖中的部分跟帖為例。從這個案例即可看出,該帖子中共有6名用戶跟帖,其內容多出現“學習了”“建議很好”等字眼,只有一位用戶附帶提供了一點參考信息。用戶關系如圖2所示。
2.傳播方向
學生大本營通過“在線課堂”和“學習筆記”兩種不同的方式把公共和私人兩部分隔開。通過訪談發現,雖然這兩種應用的傳播模式相差無幾,但用戶在使用時的目的卻不大相同。課堂中呈現的內容主要是“老師”發表的主題筆記和“學生”提問。因此用戶多發布、回應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主題相關的帖子,或是“收藏”“推薦”有用信息。在這個區域內,任何話題和帖子都是公開化的。而學習筆記則出現在個人空間里,主要用于用戶記錄學習心得或發表一些自己的感悟。相較課堂中出現的帖子,學習筆記不采用置頂或推薦的形式,而是網站通過SNS最常見的推送形式,將好友的筆記更新反應在動態更新里。這兩者的區別用簡單化的語言表示,就是前者需要用戶自己拉取信息,而后者則是網站主動將信息推送到用戶界面。這種不同的方式體現了教育類SNS網站的特點:以問題為中心的公開化和以用戶為中心的私人化并存的傳播模式。
四、SNS教育類網站的社會網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