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學思想論文
作者:聶篤雄 李永波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中國象棋源遠流長,中國哲學博大精深,二者有著很多相通的思想,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如果能很好地梳理其奧妙,體會其奧妙,運用其奧妙,開啟智慧之門,也許會為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服務。象棋源于戰爭,下棋如統率千軍萬馬。那些象棋大師貌似文弱書生,胸中自有雄兵百萬,下起棋來猶如天才的軍事家,行棋運兵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術,妙手疊出,令對手防不勝防,真可謂柔中有剛。象棋為何有如此魅力呢?因為很多有價值的思想蘊含其中,下面從防患于未然、見微知著、權衡利弊、鑒往知來等幾個方面略述管見。
一、防患于未然
語出《周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意思是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生之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智者避免災禍的良方,是降低損失的最佳措施。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該牢牢握住防患于未然這把鑰匙,打開通向安全平穩的未來之門,并把災難和不幸擋在門外。喜歡下象棋的人一般都知道,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要防止全盤皆輸的結局,下棋之前,多看棋譜,學習前人的各種應對之策,如何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下棋過程中,必須時時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心態;下棋之后,進行深刻反思,吃一塹,長一智,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如此循環往復,日積月累,棋藝自然會不斷長進,以后下棋即使輸也不至于慘敗。尤其是在下棋的過程中,要做到知己知彼,準確計算每走一步棋的后果是什么?亡羊補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下棋的人一般都知道,碰見高手一旦陷于被動,就很難翻盤,就可能淪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面。下棋是如此,我們做人做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事發之前有足夠的準備,有足夠的預見性,就不會有臨時抱佛腳的場面,可以從容應對各種局面。所以說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因為有準備的人早就考慮好了各種問題的應對之策,對問題的處理能做到駕輕就熟,游刃有余。老子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之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如果以往中國的統治階級真能做到這些,就會國泰民安,就不會遭受外敵入侵,遠的且不說,就說日本的侵華戰爭,從甲午戰爭到后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中間斷斷續續進行了半個世紀,五十多年啊,一個彈丸之國侵略我泱泱中華大國!如果戰爭之前做好各種充分準備,小日本就只有俯首稱臣的份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悲慘的局面呢?痛定思痛,各界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首先是內部出了問題,主要是思想出了問題,觀念出了問題。思想觀念的主要問題是憂患意識缺位,我們的古圣先賢一再告誡我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淮南子•說山訓》云: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
二、見微知著
見微知著出自《韓非子•說林上》:“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大意是說圣人能以小見大,從首看尾,見現象而知本質,知錯改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良好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方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里的態度至關重要,喜歡下象棋的朋友就會看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棋盤上略見優勢,就得意忘形,看見劣勢,就愁眉不展;有的不論勝敗,始終談笑風生,神態自若,揮灑自如;有的從頭到尾聚精會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茍言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見得意忘形之人下棋,時有妙招,可一遇見高手,難以善終;談笑風生之人下棋,一般能很好發揮水平,但棋藝長進不會很快;能始終聚精會神之人下棋,一般人難是其對手,棋藝長進較快。棋如是,人生亦如是。現實生活中此類現象比比皆是,但凡下棋之人得意忘形,在現實生活中恐怕也是如此,身處順境,沾沾自喜,不可一世,身處逆境,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下棋之人談笑風生,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也能做到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下棋之人能聚精會神,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慎終如始,充分發揮其水平。一個國家,如果第一種人占絕大多數,恐怕難以可持續發展,前途堪憂;如果第二種人占絕大多數,可能是中規中矩,隨波逐流,難以強大;如果第三種人占絕大多數,即便眼前身處劣勢,也能克服重重困難,逐漸繁榮富強。所以從下棋之人的態度,可以觀其生活,乃至其所在國的未來,這話乍一聽,好像有故弄玄虛的感覺,其實不然,現實和歷史告訴我們,那些能以小見大的人往往能很好地把握先機,化險為夷,掌握主動權。老子曰“: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大意是“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古今中外大多有識之士推崇老子的方法,身為蕓蕓眾生的我們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所以聰明人見一葉可以知秋,窺斑見豹,愚鈍者往往是因一葉而障目,其中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們對細節的觀察是否敏銳、是否具有從微小事物中把握大局的統御能力。小問題可能會帶來大禍患,小變化可能引起大事件,千萬不要隨意忽略身邊小事。
三、權衡利弊
喜歡下象棋的朋友一般都會在實戰中面臨諸多的選擇,比如說進與退,攻與守、得與失等等,有時這樣的選擇是痛苦與無奈的,但無論怎樣,首先你必須有個良好的心態去積極面對,才能審時度勢,作出正確的決策。其次內心要有個選擇的標準,比如說棄車保帥、避重就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正如孟子所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再次就是選擇一旦定下了,就不要朝三暮四,輕易改變,否則會在下棋的過程中搖擺不定,猶豫不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說原本是做和棋打算的,一般就應該收縮兵力,以逸待勞,避免勞師以襲遠。可對方不甘心就這樣的結局,就會千方百計引蛇出洞,老子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可能會故意賣個破綻,使你覺得有機可乘,此時如果利令智昏,改變初衷,貿然出兵,可能馬上會中計,兵敗如山倒,以失敗告終,后悔莫及。在著名的延安保衛戰中,國民黨胡宗南部隊有二十多萬人,而延安的守軍只有二萬多人,敵我雙方力量之比差不多是10∶1。盡管敵眾我寡,戰爭局勢無比嚴峻,可延安軍民還是同仇敵愾,要誓死保衛革命圣地。然而,一貫用兵如神的毛澤東卻不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做出非常正確的戰略決策。他給廣大軍民說了存人失地和存地失人的道理。因此,一方面組織戰略撤退,一方面讓延安的民兵發動群眾搞好堅壁清野的工作,最后把一座空城留給了胡宗南。更為神奇的是,在有勇有謀的彭德懷將軍指揮下,短短的時間內,打贏了青化砭戰役、蟠龍戰役等,全殲了胡宗南部隊幾個旅,讓胡宗南部隊面臨四面楚歌之窘境。終于不廢一槍一彈,延安城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在這里,一個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人民軍隊,一個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反人民軍隊,最后人民的軍隊達到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目的,原因自然很多,最為關鍵的是利弊的權衡,做出正確決策的一方勝利,做出錯誤決策的一方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