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漢語言文學論文
作者:李榮英 單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語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推行十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層面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說,對話理論、三維目標設計、語文素養、獨特體驗等術語的提出與運用。這場改革已引起中小學語文教師智能結構的轉變,從而給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培養提出更多的要求。與之相協調、相對應的培養中小學語文師資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亦當有所動作。必須圍繞課改而調整其課程設置與建設、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培養途徑、專業能力培養等等具體而實在的人才培養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培養什么規格的人,如何培養。基于此,探尋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核心能力內涵及其培養策略意義深遠。下面結合實踐,作些粗淺的討論。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核心能力的內涵
教師的專業能力可以劃分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輔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語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師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這不是排他性能力;輔助性能力是教師為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需要的輔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這些能力能夠幫助教師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教師的核心專業能力是與現代學校教師的工作任務和對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師的教學規劃和課程開發能力[1]。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合格的中小學語文教師。那么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的專業能力自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能力培養方向了。顯然,語文教學規劃和課程開發能力是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核心能力。這是語文教師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本質性標志。具體地說,就是“善讀、能寫、會教”。善讀,是指文本讀解能力。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能運用語言文字學、文章學、文學、社會學等知識解讀文本,善于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作品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賦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寫,即文學創作與應用文體寫作能力。掌握較好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練地創作文學作品和教師工作常用應用性文體,做到表意明確、文從字順。會教,是指語文教學能力,將“善讀、能寫”的基本功綜合運用、轉化為教學能力。這里涵蓋了教師處理教材能力、選擇與整合教學內容能力、教學溝通能力、教學管理能力以及教學評價能力。“善讀”是“能寫”的基礎,“能寫”是“善讀”的應用。“善讀、能寫”是“會教”的根基,“會教”是“善讀”“能寫”的綜合運用。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構成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核心能力。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
專業核心能力是一個專業存在的靈魂。專業核心能力定位準確,一個專業的培養方向才能明確。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應在專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實踐訓練上下功夫,實現課程教學與實踐訓練一體化。
(一)構建專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
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要以學科知識和教育實踐知識(包括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為基礎。如何奠定此基礎,其主要著力點就在于專業課程的設置上。而目前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課程孤立、分散、斷斷續續,內在聯系若隱若現,教師教育課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開設的獨立的語言課程與文學課程事實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學語文教學[2]。當然,這也是導致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緊緊圍繞“善讀、能寫、會教”這一核心能力設置課程,建立課程群,打破傳統,跨越學科疆域,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尤其是專業核心能力整合課程,強化課程與培養目標、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限于篇幅,本文僅談專業核心能力主體課程,其余將另文論述。對應“善讀、能寫、會教”這一核心能力開設一門主體課程,實現“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課程設置目的。如“善讀”層面,開設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文本解讀課等主體課程,輔之以經典誦讀、小學語文課文解析等輔助課程,各類文學類課程、語言類課程等基礎支撐課程。這些課程以日常生活語言、中小學語文選文為抓手,以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文本解讀方法運用為宗旨,以實踐訓練為手段,致力于學生的語言讀解能力的訓練。在“能寫”方面,設置寫作課為主體課程,應用文寫作、網絡寫作等為輔助課程。借助寫博客、寫各類文體文章、創作網絡文學作品等實踐應用途徑,解決“寫”的難題,貫穿“多寫才會寫,會寫才寫得好”的理念,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會教”層面,依托語文教學法課程,細化教師口語、課例觀摩與分析、見習與實習、班級管理等課程,通過試講、微格教學、說課練習、課堂觀察師生評議等方式訓練學生的教材分析與處理的能力、課題教學及教學評價的能力。此外,許多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突出教育職業性。各類文學課程、語言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上,多講些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關的內容。現當代文學課講魯迅的作品時可以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選文———《藤野先生》、《社戲》、《故鄉》、《風箏》等為主要課例;外國文學課可以重點分析《葛朗臺》、《最后一片葉子》等文;現代漢語課則側重中小學出現的語法、詞匯、修辭知識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分析。同時,在價值取向上,各類文學、語言課程應側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抓住漢語的根。上述各門課程雖各有分工,各有重點,但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中文專業培養目標中的核心能力———“善讀、能寫、會教”。
(二)多角度多途徑系統化專業核心能力實踐訓練
課程是提供系統性理論支撐的平臺,而課堂之外則是將理論化為實踐,形成能力的最佳載體。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能力訓練并抓,兩手都要硬,兩手平衡了,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也穩固了。教育實踐與反思是教師專業核心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教育實踐內容包括教學實踐訓練、班級管理、教育教學見習與實習等。對師范生來說,教育實踐是理論學習向教學能力轉化的最佳載體,如何設計教育實踐就顯得極為重要。
1.實施“三全”工程,建構高效的核心能力培養運行保障機制
(1)明確“三全”指導思想。圍繞前文論述的“善讀、能寫、會教”,實施“三全”工程,展開實踐訓練。“三全”即“全員參與,全程指導,全面訓練”。全員,是指專業核心能力訓練面向全體學員,一個不能少,全員參與。全程,則是指專業核心能力訓練從學生一入校開始實施直至畢業為止,包括畢業實習期間。全面,是指圍繞核心能力進行全面、全方位的能力訓練。在“三全”訓練工程中,還有“一指”(指導教師)。“一指”是指每個技能訓練小組配備一位專業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專業能力訓練,每周定期2學時組織教學活動。指導教師圍繞專業核心能力訓練方案,根據組員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量身定做訓練項目,如指導閱讀、修改文章、讀書交流、指導課堂教學、檢查教案等等,實現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