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倫理學論文
作者:卓群芳 單位:汕頭市衛生學校
醫學倫理學既是醫務人員在職業教育中必須接受的一門有關職業道德的理論課程,又是一門密切聯系醫學臨床實際,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倫理學知識在醫學中的運用范圍日益廣泛,越來越受重視。一切醫療行為都受到醫學倫理的約束,許多醫療判定往往是醫療技術判斷和倫理判斷的結合,用倫理判斷的合理性來促進醫學技術判斷的準確性[1]。也就是說,完善的臨床醫學應是一門技術與人文結合的醫學科學,而醫學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離不開醫學倫理學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新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醫療實踐,醫療領域中出現了一系列“人道主義”和“義務論”難以解決的新型倫理問題。比如“安樂死”結束患者的痛苦,其動機可以說是“人道的”,但它剝奪了人的生命,其結果也可以說是“不人道”的。計劃生育,特別是妊娠后期的人工引產究竟是“人道”還是“不人道”,對生命垂危、醫療費用昂貴而又無錢醫治的患者,醫務人員究竟要怎樣做。醫療衛生管理部門應該用什么樣的倫理規則去應對器官移植、克隆技術、男性生殖、腦死亡、基因重組等對社會帶來的猛烈沖擊[2]。如何在充分認識到醫學倫理學在臨床醫療實踐中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滿足醫學生、醫務人員成長過程中對醫學倫理學知識的需要,不斷創新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和方式,提升醫務人員的醫學倫理素養,更好地發揮醫學倫理學在臨床實踐中的指導作用,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進一步了解醫務人員在臨床實踐中對醫學倫理學的認識及應用情況,探索優化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有效途徑,進一步促進臨床實踐,我們在汕頭市部分醫院的部分醫務人員及實習醫學生中開展了調查研究。
1調查方法與對象
本次調查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進行,采用問卷調查法,利用SPSS10.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對象為醫務人員和臨床實習醫學生。問卷的具體分布為:醫務人員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臨床實習醫學生35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100%。
2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對象涵蓋了不同時期參加臨床工作、不同專業(醫、護、藥等專業)、不同學歷、不同職稱層次的醫務人員和不同學歷、年齡、專業的臨床實習生,樣本具有廣泛性。調查對象構成情況見表1、表2。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從對臨床醫療行為與醫學倫理學的相關性認識、臨床倫理的認知、醫學倫理教育現狀、醫學倫理培訓需求4個方面進行了解。問卷中注意把主觀類問題與客觀類問題進行穿插設計,并且在提問上避免了直接詢問,力求通過相關性問題的調查來間接反映當前醫務人員在醫學倫理學教育問題上的認識和思考。認為有必要在醫學行為中進行醫學倫理審查和評估的占75.7%;認為不必要的占14.2%;認為不確定的占10.1%。認為醫學倫理素養對于一名醫務工作者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占95.5%;認為重要性一般的占4.5%;沒有人認為不重要或完全不重要。
認為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具體治療時應該換位思考的占95.6%;認為不應該的占4.4%。對“如何說服患者志愿參加科研或臨床藥物試驗”問題,認為應嚴格按照知情同意告知患者,征得其同意并簽字后再行試驗,并可隨時退出研究不受歧視,給予適當經濟補償的占77.6%;認為應出示知情同意書,但不做詳細解釋,在實驗過程中多關注患者的不良反應,及時采取措施并給予經濟補償的占18.4%;認為知情同意書是一種形式,強調經濟補償,增加依從性,研究者不必對患者承擔責任的占4.0%。對“您對醫學科學新成果在臨床的運用所引發的醫學倫理問題的認知”問題,表示困惑,認為在利與弊、得與失之間難以做出抉擇的占90.0%;表示對此缺乏認識的占10.0%。關于醫學倫理教育現狀的調查中對“是否接受過醫學倫理學的課程學習”問題,回答在醫學院校學習期間學習過醫學倫理學的占70.9%;回答沒有在醫學院校學過而在繼續教育時學習的占25.8%;回答沒有參加過任何醫學倫理學的課程培訓的占3.3%。關于醫學倫理培訓需求的調查中對“希望開展醫學倫理學培訓的形式”問題,選用理論講座、案例分析、討論相結合的占73.3%;選用理論講座為主的占21.1%;選用倫理查房和對醫療行為的倫理評估的占5.6%。在“您對醫學倫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與評價”問題中,認為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對醫療實踐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占78.2%;認為課程理論性強,與醫療實踐關系不大的占5.1%;認為應該把該課程作為選修課的占14.4%;認為沒有必要開設該課程的占2.3%。從以上調查結果中我們得到以下幾方面的啟示:(1)醫學倫理學與臨床醫學行為關系的密切性已被大部分醫務人員認識到;(2)醫學倫理學在臨床和科研中的運用已被絕大多數醫務人員所接受,有相當一部分醫務人員能重視良好的醫患溝通,并且能夠在溝通中講究方法和技巧;(3)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尚有不足,在醫學倫理學教學內容中及時補充醫學新技術運用引發的倫理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必須進一步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醫學倫理培訓,改進培訓的方式方法。
3對策與建議
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學倫理素養,必須增強對該學科的重視程度,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通過調查研究,我們提出以下的對策與建議。
3.1重視醫學倫理教育健全醫學倫理教育體系。醫學院校除了應將醫學倫理課程作為單獨的必修科目外,還應采用整合課程等策略,使每門臨床學科都有相應的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此外,還應充分利用畢業后繼續醫學教育、執業準入、職稱晉升等相關平臺,多層次地推進醫學倫理教育,提高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的認知。
3.2優化教學內容21世紀是生命與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內容體系應“以義務論為主線,將價值論、公益論貫穿其中,既反映傳統醫德精華,又突出生命與健康的主要內容,并對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理論與實踐論證。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解決學習和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其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3]。因此,我們應該加快對醫學倫理學教材的修訂速度,主動適應醫學倫理學的發展。此外,還應鼓勵各醫學院校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實際情況自編教材,內容要緊密結合臨床醫療實踐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哈佛大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醫學院的做法,將醫學倫理的教學延伸到醫學教育的各個階段。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中,以醫學高新技術倫理問題為主要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醫學高新技術的不當應用引發的道德問題;在臨床醫學教育階段中,側重讓學生掌握醫學倫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原則,幫助學生樹立“無德不從醫”的思想,學會運用倫理學的理論分析醫療活動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在臨床實習階段中,以專題教學為主,讓學生掌握醫務人員的醫德規范,學會用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進行醫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