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代小說論文
作者:陳桃蘭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一部中國古代教育史基本上是一部女性失聲的歷史,“女子無才便是德”堂而皇之地成為限制女性受教育并防止她們覺醒與反抗的道德訓條,延續了1300多年的封建科舉制度更是無情地剝奪了女子走仕途的權利。隨著近代民主啟蒙運動的開展和深入,那些深受傳統禮教束縛的婦女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解放婦女成為近現代民主運動的一項重要任務,女子教育也開始備受人們關注。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紛紛著書立說,強調婦女覺醒、女子教育對于國民崛起、國家富強的重要意義。小說家們不僅為婦女解放搖旗吶喊,還積極倡導女學,記錄了近代中國女子教育從無到有,從培養“賢妻良母”到造就“社會人”的發展變革過程。
一 倡辦女學,為女子爭取教育權利近代對女子教育的倡導與婦女解放的訴求是同時起步、共同發展的,女子教育權利的爭取是婦女解放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古以來,中國婦女只能遵從“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道德準則,在以宗法制為基礎的男權文化社會中,一直處于從屬、附庸的地位,主體意識一直被壓制。婦女不僅被完全排斥于學校教育之外,且僅有的家庭教育也只不過是男尊女卑社會定位的不斷維護和強化方式。鴉片戰爭以后,面對外國的堅船利炮和中國的積貧積弱,國人開始進行全面的文化反省。晚清走出國門的部分士人和留學生,發現西方女子頗受尊重。王韜1867—1869年在英、法游歷時,發現英國的教育“女子與男子同”,婚姻家庭方面“女貴于男?;榧藿杂袚衽?,夫婦偕老,無妾媵”。[1](P.107)1876年李圭參加美國世界博覽會發現,“泰西風俗,男女并重,女學亦同于男,故婦女頗能建大議,行大事”。[2](P.180)一些女性如單士厘等外交人員的眷屬,在西方男女平等的社會中,其自我意識受到觸動。受東西方婦女觀念的不斷影響,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反省中國傳統的婦女地位問題。他們逐漸認識到:婦女不能和男子一樣接受教育、從事各類社會活動,是中國貧弱的根源之一。于是,他們開始積極倡導男女平等,批判歧視婦女的封建倫理道德和摧殘婦女身心的纏足陋習,倡辦女學。隨著廣大婦女日益受到知識階層的重視,中國的婦女觀念開始逐漸出現了背離傳統的傾向,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的舊禮教及纏足等陋習受到輿論的質疑與挑戰?!杜畧蟆贰杜畬W報》《女子世界》《中國女報》等以女性為讀者的報刊先后問世,它們竭力鼓動女子放足、上學、自立;《大公報》《蘇報》《湘報》等也積極倡導女學、敦促婦女解放。小說家也加入了婦女解放的洪流,在各類報刊上積極發表各類小說作品,倡導女子教育,呼喚全社會重視婦女解放和女子教育問題。近代對女子教育問題的認識是與救亡和現代化的目標相一致的。所謂“天下興亡,匹婦亦有責焉”,強調女子作為“國民之母”應盡的義務。
因而,關注女子的才學問題及對教育權利的呼喚,成為清末民初婦女題材小說創作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些小說在急需重塑國民人格的現實下,大力呼吁普及女子教育。女子在晚清民主啟蒙語境中,被提升到了“女國民”、“國民之母”的地位。眾多小說喊出了男女教育平權的呼聲,塑造了許多理想的女國民形象。如《東歐女豪杰》(嶺南羽衣女士)為女子鳴不平:“你看那古今東西歷史上,英雄的招牌,都被他們男子漢占盡……開口便道甚么大丈夫,甚么真男兒。難道不是丈夫、不是男兒,就在世界上、人類上分不得一個位置嗎?這真算我們最不平的事了。”[3](P.33)小說中的女留學生學識、豪情并具,抱負絲毫不遜于男子。《中國新女豪》(思綺齋藕隱)講述了曲阜輔圣女學堂的學生黃英娘受教育及從事婦女解放運動的過程。她學習優異,被官派到日本留學,入早稻田高等女學深造。在日本求學期間,黃英娘積極從事社會活動,任留日女學生組織“恢復女權會”的顧問員?;貒?,她又任“婦女自治會”會長,為女子積極爭取權利。黃英娘認為:恢復女權應從興女學、尚自治入手。最后,在黃英娘的努力及皇后的幫助下,中國婦女自由擇業、婚姻自主,更定新律,廢除了以往所有男女不平等之法律。除政治軍役兩項女子不得干預外,女子取得了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在小說中實現了男女平等的烏托邦。與黃英娘相似的還有《女子權》(思綺齋著)里的貞娘,她甚至為女子爭得了參政權。故事發生在假想的1940年,小說力主開放女權,盼望中國婦女擺脫男子羈絆而發奮自強,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黃繡球》(頤瑣)中的黃繡球則是一位蛻舊變新、積極爭取婦女解放的女性。她本來從夫姓黃,丈夫懂得新學、思想開明。她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一日突然猛醒:女人也應像男人一樣走出家庭、做更多的事情。
于是她自己放了腳,與兒子一起聽丈夫講世界知識,在家開講壇,勸說村里的婦女解放自我,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繡球”,決心做一番大事,使地球錦繡一新。黃繡球和丈夫一起辦學校,宣傳放足,組織義勇隊、女軍,實現一縣自治,在社會上打出一片天下,“替黃種生色”。小說表現了以自由、平等、開智為思路的女性解放思想,女子接受教育則是開智、獲得自由、平等權利的前提和基礎。小說中塑造的這些新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也不再是卑賤的弱者,而是有著崇高理想和獨立自主意識的女中豪杰。她們強調女國民與男國民的平等地位,因而都接受了與男子同樣的教育,表現出男性化的氣質。她們不僅有聰明的才智和非凡的學識,而且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種種束縛,在社會上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些小說表明,晚清時代的女性理想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伴隨著婦女解放的腳步,千百年來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然而,女子教育從無到有需要經歷一個慢慢被人們接受的過程,況且,教育成效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當小說家在描述這些成功女性的時候,現實生活中的女子教育才剛剛起步,鮮有知識女性作為小說人物的模板。因此他們大多憑借憧憬與想象來描寫女子教育或女知識分子形象,且在描寫過程中多用夸張手法:這些女性往往突然如醍醐灌頂般頓悟,然后很快就學貫中西,脫胎換骨,救同胞于水火之中。女子教育權利的爭取、女學的興辦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這些具有幻想風格的小說在當時起到了號召、宣傳與鼓動的作用。女子教育伴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在中國蹣跚起步,并逐漸在教育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