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生態論文
作者:高宏偉 張民省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山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1社會保障管理的生態環境及影響因素
社會保障管理是為了實現社會保障目標,通過一定的機構和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對各種社會保障事務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監督的過程。社會保障管理的生態環境則是指影響社會保障管理主體及其活動方式、活動過程的外部要素的總和,如政治、經濟、文化、資源等環境因素[1]。社會保障管理的生態環境,影響和制約著社會保障管理的理念和創新,綜合來看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一是資源的約束。傳統的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支撐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些傳統資源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進程的加快,知識與信息代替傳統的資源成為了社會發展的最大資源,社會資源從以勞動力、土地、資本為主轉向以知識和信息為主。社會保障管理是信息量非常大的工程,一旦離開信息支持將會舉步維艱,要么管理節奏跟不上去,要么管理質量無法保證。信息職能的引入,與傳統管理職能將構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管理職能系統。信息職能為傳統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了全方位、全過程的信息,反過來,傳統管理職能又促使信息職能去開發、收集、處理、傳播、分配信息資源,從而使社會保障管理科學、高效、透明。
二是組織成員的影響。組織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會的基礎。沒有人,就不會有組織,不會有關系,更談不上管理。在物質產品不太豐富的時代,人們迫于生計更多地像一個追逐利益的經濟人。早期管理思想中,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趨于一致。然而在物質極大豐富后,人們開始逐漸擺脫經濟人這一稱謂,后期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2]。再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由于個人目的、個人偏好、個人利益的存在,人就會有多種需求。這些需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動機,引發各種各樣的行為來滿足個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當今社會人們受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多方面影響,人性變得非常復雜。社會保障管理如果無視這些變化,管理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
三是組織內外環境。在組織內部,行政管理體制的嚴重滯后,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只有加快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創新,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在組織外部,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始步入一個多元矛盾相互交織的復雜時期,以收入差距、城鄉差距、下崗失業、弱勢群體保障等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社會矛盾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主要挑戰;從國外來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各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也直接導致了各國政府間的競爭,政府競爭的發展態勢正從單純的國內競爭向國際國內全方位競爭演變。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政府的轉型和管理模式的創新顯得前所未有的醒目和重要。
四是倫理觀念的變化。人們的社會倫理觀念,總是隨著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動。價值觀的改變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等因素,對人們倫理道德觀念的變化和環境生態文明的形成都具有重大影響。我國社會正處于歷史上少有的急劇變化之中,倫理觀正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從社會保障角度看,社會保障管理是一種政府行政行為,它是法制行為,也是道德行為,沒有法和德的雙重約束,社會保障管理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處于混亂狀態。為此,必須加強對社會保障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敦促社會保障部門推進自律建設。加強社會保障管理者的行政倫理建設,培養其道德良知,增強其自律意識,以“德化”防止“腐化”,從而規范社會保障管理主體的行政行為。
五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人類在創造巨額財富的同時,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威脅。主要是環境急劇惡化、資源迅速消耗、人口膨脹、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這些問題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從而受到當今世界的普遍重視。從1972年的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到199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充分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全球環境、資源與發展的迫切關注。人類必須努力尋求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相互協調,尋求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正是由于社會保障管理的生態環境日益變化,才使得我國社會保障管理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從而推進我國社會保障管理創新向前發展。
2社會保障管理的創新范疇
社會保障管理創新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總趨勢。全球化進程作為時代背景,在加強國與國之間聯系的同時,必然推動著各國政府管理體制和內部運作機制的相互學習和自我創新。社會保障管理的創新范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保持社會保障基金供求均衡。社會保障是一個長期化的過程,從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角度看,按照現收現付式或是基金制運作要考慮社會保障轉型的沉淀成本、資金繳付狀況以及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與高齡化的發展需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個人賬戶(不管是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還是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或是年金賬戶)看,其資金運作要實現安全保障下的最大增值,才能真正降低年復一年且不斷增長的財政負擔。利用不同所有制企業職工年齡結構時間差的特性,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供給渠道的多元化,啟動社會保障基金需求在長期過程中通過轉移支付、慈善捐助、救濟等手段,保證對社會保障對象未來的支付承諾。顯而易見,社會保障基金供求均衡化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技術過程,也是堅持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動機,沒有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財務風險防范機制,就不可能實現社會保障的其他目標。
其次,注重社會保障運行效益。社會保障運行的效益最大化,一方面要使社會保障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撐社會經濟的改革與轉型;另一方面要使各個社會保障行為主體在社會保障過程中以盡可能小的成本獲取最基本的和較為滿意的精神與物質需求。按照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使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潤滑劑,減少社會經濟轉軌過程中的社會摩擦,使市場失靈的負面作用減小到最低程度。我們對社會保障運行效益的判斷與評估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數量指標、質量指標和評估指標,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進行制度調整與創新,不斷挖掘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所蘊含的潛能,以實現社會保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