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濟論文
作者:羅昆燕 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能值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HTOdum于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一種以能值為測度單位的環境—經濟系統綜合核算方法[1],不但可以定量分析生態經濟系統的能量流動,而且可以把不同種類、不同等級的能量轉換為統一的標準———太陽能值,以太陽能值為統一尺度,將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有機聯系起來,量化分析二者的互動演變關系,其研究成果對于調控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關系、制定合理的資源開發政策等都具有科學指導意義。
能值(emergy)指一流動或儲存的能量所包含另一種類別能量的數量[2]。任何能量均始于太陽能,故在實際應用中,采用太陽能值作為衡量某一能值的標準。任何流動或儲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太陽能(solarenergy)之量,即為該能量的太陽能值[2]。低質能量通過相互作用和做功,轉化為高質量的能量。每單位某種類別的能量(單位J)或物質(單位g)所含能值之量稱為能值轉換率。由于能量在流動和轉化中不斷消耗和損耗,所以在系統的能量轉化鏈中,所處等級階層越高,能量數量越少,但能質逐漸增高,能值轉換率也越高。即能值轉換率隨著能量等級的提高而增加。能量系統中較高等級者具有較大的能值轉換率,需要輸入較大量的能量來維持,具有較高能質和較大控制能力,扮演中心功能作用[2]。能值分析首先要做的是應用Odum的能量符號繪制能量系統圖;其次是編制能值分析表,從系統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選取主要項目,計算能值,剔除所占比重小于5%的項目;再次,選取主要的能值指標,對系統生態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客觀分析系統現狀,找出系統存在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
1貴州民族自治地區基本概況
貴州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包括3個自治州及11個自治縣,面積為10.02萬km2、占貴州國土面積的56.88%,人口為1565.08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0.44%。其中,農業從業人員占總人口的58.24%,高出全省近26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為1088.83億元、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27.83%,產業結構為“321”型(第三產業比重最大,其次為第二產業,最后為第三產業),主要農作物為糧食、油料及烤煙,產量分別占全省的49.77%、35.19%、42.85%;主要工業產品為原煤和發電量,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6.11%和19.00%。據2005年統計數據顯示,黔西南、黔南和黔東南石漠化面積分別為4738.9、7766.7、1786.7km2,分別占國土面積的28.20%、29.65%、5.89%(表1)[3]。
2貴州民族自治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分析
通過《貴州統計年鑒》及相關社會、經濟、環境調查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貴州民族自治地區生態經濟系統的主要能量輸入、支出方式及能量交換過程和關系,列出主要的能量輸入、輸出項,計算各類資源能流量,并結合各種資源的能值轉化率,將不同度量單位轉換為統一的能值單位———能值,編制能值分析表。從表2可以看出,貴州民族自治地區2010年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總能值為2.48E+23sej,其中,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為2.68E+22sej,所占比重為10.82%;可更新資源產品為1.56E+22sej,所占比重為6.30%,主要為糧食、油料及肉類;農業機械化及物資消耗為2.05E+23sej,所占比重為82.88%,主要為鄉村從業人員的勞務輸入及化肥施用能值輸入;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能值投入、產出量分別為2.32E+23sej和1.56E+22sej,產投比為0.06。在總能值中,黔西南、黔東南、黔南三個自治州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合計為1.71E+23sej,占民族自治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總能的值68.95%;其中,可更新環境資源、可更新資源產品及農業機械化及物資消耗能值分別為2.04E+22sej、1.04E+22sej及1.40E+23sej,在自治州總能值中所占比重分別為11.93%、6.09%、81.97%;自治州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投入、產出量分別為1.60E+23sej和1.04E+22sej,產投比為0.06。
道真、務川等11個民族自治縣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合計為7.69E+22sej,占民族自治地區能值總量的31.05%;其中,可更新環境資源、可更新資源產品、農業機械化及物資消耗能值分別為6.42E+22sej、5.20E+21sej及6.53E+22sej,所占比重分別為8.34%、6.76%、84.90%;民族自治縣系統能值投入、產出量分別為7.17E+22sej和6.42E+21sej,產投比為0.07。在能值分析的基礎上,選取了環境資源能值/總輔助能值、工業輔助能值/總輔助能值、可更新有機能值/總輔助能值、農產品能值/總輔助能值、單位從業人員能值生產率、環境負荷率、能值產出率、能值貨幣價值、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續發展指數等9項評價指標構建能值分析指標體系(表3),分析貴州民族自治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特征。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包括太陽光能、雨水化學能和地球旋轉能,可更新資源產品指生產的各種農產能值,不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指土壤凈損耗能值,工業輔助能包括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和化肥施用量能值,可更新有機能指鄉村從業人員的勞務輸入能值。從表3可以看出,貴州民族自治地區的能值結構中,可更新有機能值占絕對比重,化肥、農藥等工業輔助能值所占比重不高,僅為2%左右,表明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能值的形成,主要依靠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勞務輸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等工業輔助很少。一方面表明貴州民族自治地區農業發展極為落后,基本為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依靠大量勞動力的密集勞動形成為數不多的農產品能值;另一方面大量勞動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產出微乎其微,使得整個農業生態系統提供的能值只能用于(甚至不足以)維持農村勞動力的基本生存,沒有多余的能值用于土地改良、環境治理等系統反饋,使系統不能朝著良性高效運轉的方向轉化,出現石漠化、水土流失、貧困等生態經濟問題。從表3還可以看出,貴州民族自治地區單位從業人員的能值生產率為1.71E+15sej,僅為2005年中國平均水平的5%(2005年中國單位勞動力人數的能值生產率為3.0E+16sej[6])。表明貴州民族自治地區農村人口的能值生產率極為低下。勞動力數量大,生產力低,土地貧瘠而量少,就產生了需求大而供給少的矛盾,這是民族自治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不能有效運轉的原因,也是該地區一切生態經濟問題產生的根源。
環境負載率為系統不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總量與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總量之比[2]。即不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與工業輔助能值之和,與可更新環境資源和可更新有機能能值之和之比。該指標能反映地區生態經濟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如該指數過大,則表明經濟活動強度較大,已對環境產生較大壓力,若系統長期處于較高的環境負載率,將產生不可逆轉的功能退化或喪失[8]。貴州民族自治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負荷率雖然很小,為0.02左右,但是這主要是由于勞動力的勞務輸入能值這項可更新有機能過大,增加了分母的值而使總的環境負荷率顯得小,但是其實這樣的勞作方式已經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續發展指數為系統能值產出率與環境負荷率之比。該指標能很好地反映經濟發展與環境負荷之間的關系,ESI值在1~10之間表明經濟系統富有活力和發展潛力[1];ESI>10是經濟不發達的象征,表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ESI<1時,為消費型經濟系統,系統的進口資源及勞務能值量(IMP)在總能值使用量中所占比重較大[9]。貴州民族自治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指數為5.48,表明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具有潛力,但目前還處于一個低水平持續發展的運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