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水利設施論文
作者:趙婧 張翔 單位:安徽大學
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息息相關,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對于地區農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業的快速發展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農民生活的穩步提升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農業水利是促進地區農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保障鄉鎮穩定的重要因素。
一、安徽基礎水利設施建設現狀
安徽地處長江下游,淮河中游,以長江和淮河為界,安徽分為淮北,江淮和江南,安徽是全國重要的產糧大省,然而由于安徽省位于中緯度地區,是高空西北環流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遭遇和控制的地帶,常常有暴雨和干旱,所以安徽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旱澇災害的頻發地區。雖然氣候條件是造成洪澇頻發的主要因素,但是安徽省在防澇抗旱方面的工作尚不到位,沒有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是地區農業發展的關鍵,也是自然災害預防調控的重要基礎。近幾年安徽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中部其它農業大省,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原有設備老化,新增水利設施不足現有的設施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年限過長,設備老化,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從2000年到2009年,安徽省農村小型水電站和水庫只增加2%的數量,反而因為老舊報廢了一些設施,而本省農業不斷地發展,提高了對區域水利設施的需求,以致于落后的農業水利設施不僅阻礙了農業的發展,也阻礙了整個地區經濟的增長。
(二)維護管理不到位,產權制度未明晰農業水利設施管理機制不健全,因為水利設施主要是集體經濟時期興建的“公共物品”,在產權未明晰的條件下,其使用權與所有權相分離,導致使用者只關心設備使用的最大效率,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視了長遠發展,對設備進行過度的使用,不重視對其的維護與有效管理。所以即便設備存在也沒有發揮出最大化的效用;以安徽地區2000年至2008年時段為例,農業水利設施年平均維護費用雖然逐年遞增,但是管理與維護總支出僅占其總支出的5%,80%以上的費用都用于新建設施,存在較為不合理的“只重投入,不重維護”的問題。此外,作為農業主體的農民在水利設施建設管理和建設中參與意識不強,中小型水利設施鄉鎮管理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多數地區農業水利設施專業管理人員缺乏,技術管理水平不高。
(三)財政撥款不到位,建設資金缺口巨大安徽省部分地區因為財政資源的有限,沒有充分的資金投入用于新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充分的財政支持是水利設施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安徽財政收入并不充裕,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從安徽省2005年至2008年水利設施建設總支的年平均值,僅為發達地區平均水平的60%,但是本省是一個水旱常發的省份,水利設施建設需求性與緊迫性巨大,但是財政資金的不足,限制了區域水利基礎設施的發展,隨著設備的老化、管理效率低下、維護不到位,必然影響安徽省的農業生產安全與水旱災害的預防調控。
二、河南省基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現狀
河南位于黃河中下游,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也是洪澇干旱重度頻發區,但是河南的糧食產量卻不斷創出新高,是我國當之無愧的農業產糧大省。自古以來,風調雨順是一直流傳的糧食豐收的前提,堪稱農耕史上傳奇的河南的農業生產卻是一直在同頻發的旱澇災害斗爭中進行下去的,在不樂觀的自然條件下,河南農業發展如此迅速,與其日趨完善,精益求精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密切相關。水利自古是農業的命脈,河南雖然作為一個洪澇災害橫行的省份,但是水利設施建設水平全國先進,可以為其他省份的水利事業提供借鑒。河南的水利建設基礎也是非常薄弱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沒有一座大中型水庫,河道堤防破舊不堪,有效灌溉面積只有646.88萬畝,旱澇保收田僅有12.83萬畝,但是,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河南省基礎水利設施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表一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09年,河南的農田水利建設一直在逐漸變好,有效灌溉面積,旱澇保收田已經與建國初期的水平比有了巨大的提高,在2009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了5033千公頃,旱澇保收田達到4051千公頃。到2008年全省基本上實現了機電灌溉,為河南成為全國第一的產糧省奠定了基礎。在河南政府的領導下,到新世紀后十年,無論是水庫還是灌區,河南都在穩步增加。建國初期河南沒有一座大中型水庫,而到2008年,擁有大型水庫21座,中型水庫104座,2008年底,灌區數達189處,3.3萬公頃以上的灌區有13個,擁有完備的基礎水利設備是農業生產的必須條件,水庫和灌區的增加極大的促進了河南省農業的發展。從表二可以看出河南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從2000年到2009年,河南易澇面積并未出現大幅度變化,但是除澇面積卻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除澇面積占易澇面積的87.7%,到2009年比重增加到92.2%,尤其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2000年治理的面積占流失面積62.7%,到了2009年此指標為72.8%,在修建堤防方面,堤防長度約來越多,保護了越來越多的產糧區,為其糧食生產提供了安全保障。其水利設施建設先進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發展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灌溉一直都是實現農田水利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河南在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條件下,創造性地發展了滴灌,集雨水窖工程,用極少的物質條件興建水庫灌區。
(二)防洪減災體系完善:淮河流域一直是水災重發區,不治理頻發的災害即便修建再多的灌區和水庫都不可能帶來農業的發展,河南政府積極組織群眾清理淤積的溝渠和河道,在各地興起防洪排澇治理工程,為糧食生產建立了有效的“防護網”。
(三)與時俱進的政策:河南近些年來著手轉變依靠國家投資辦水利的傳統觀念,河南水利部門依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進一步開放農田水利建設主體范圍,同時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各地根據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出臺具有針對性的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的方法和政策。
(四)有限財政收入的最大化利用:對于安徽、河南這樣的經濟非發達省份,財政收入本就不是特別充裕,投資于“隱性”的農田水利建設便是更少,在不容樂觀的經濟條件下,河南作為產糧大省并不是盲目的追求財政投入基數,而是創造性的把有限的農口資金捆綁使用,著力在農業生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建立了穩定的水利投入增長機制,政府投入,集體和農民一起投入的多元投入體系。其實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資金問題在農村更是突出,河南水利部門迅速調整政策,加強完善國家、地方、群眾等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機制,使河南在資金投入方面不至于太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