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應用化學論文
作者:赫榮安 黎成勇 劉靜宇 趙晨曦 單位:長沙學院
應用化學專業的分析
應用化學是一個內涵十分寬泛的化學類專業,與多門學科相互滲透,是各類高等院校設置較多的一個專業[6]。對于應用化學專業的大類歸屬,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劃分。有的學校是按照文、理、工科分類,將應用化學劃歸到理科或工科大類,而有的按學科劃分,將應用化學劃歸到化工大類。不管如何劃分,都是將應用化學專業與相近的專業組成一個大類。我系現有生物工程、應用化學、環境工程3個本科專業,這3個本科專業分屬于3個專業大類(化工與制藥、環境科學、生物工程),以工為主,工、理交叉。面對這樣一個實際情況,我系參照國內其它院校的一些先進經驗,將生物工程、應用化學、環境工程劃歸到生物與環境大類,即我系為一個大類,這樣有利于優化資源、避免跨系進行大類劃分帶來的管理上的一系列問題。這一提議已為學校黨委討論通過。應用化學與另外兩個專業有一定的通識基礎,如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等,但與另兩個專業還是有較大的差異,如環境工程專業對分析化學、化工原理要求較高,對其它課程要求較低,生物工程專業對有機化學要求較高,對其它課程均要求不高,而應用化學專業對這些課程均有較高的要求。要滿足專業大類課程統一教材、統一授課的要求,兼顧3個專業設計大類專業課程,并作好專業課程與大類課程的銜接是培養方案設計的一個難題。另外,大類培養方案對實踐環節、選修課程比以前更為重視,要求增加相應的時間,這就使由于大類課程而向后壓縮的專業主干課程的安排變得更為困難。如何設計出適合應用化學人才培養、保持和發揮應用化學專業特色的培養方案,對于應用化學專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應用化學專業培養方案設計
1.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
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應體現學校的教育教學宏觀管理思路,從而保證人才培養符合學校教育的頂層設計。作為新升格的地方性“教學型”本科院校,設計生物與環境類專業培養方案的總體思路是:以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為主要方向,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低年級培養階段必須重點體現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的“寬口徑、厚基礎”培養目標,高年級培養階段重點體現“強能力”培養目標,全學程都必須貫穿“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
2.培養方案的設計原則
(1)目的性原則培養方案的設計要圍繞人才培養的目的進行,樹立應用化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意識。同時,要注意大類培養增強學生通用性和適應性的目的,適當改變傳統模式下的學科專業的理念。
(2)效率性原則對于地方高校的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一方面是拓展學科專業,增強人才的復合性和通用性,另一方面也是期望通過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達到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目的。故在培養方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提高設備、場地的利用效率,否則,不僅會造成教學場地、設備某時段不夠用,從而影響教學進度。這與培養方案的目的背道而馳。
(3)以人為本原則培養方案的制定,是用于人才培養,其設計必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負擔。因此,課程的編排要遵循先易后難、先基礎后深入的順序。同時,專業基礎課放在大類課程后進行,需要與大類課程良好地銜接,否則容易出現教學內容重復或脫節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的理解,也違背了效率的原則。(4)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高校的專業發展是漸進式的,教學資源和管理經驗的積累、辦學特色的形成等都不是短期內完成的。因此,大類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必須體現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脫離現有資源、完全否定傳統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是脫離實際的,也是達不到專業人才培養目的的。合理的培養方案應在傳統模式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有機地整合傳統模式培養方案中的優點,形成大類招生模式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3.培養方案的構架和內容長沙學院的公共基礎平臺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傳授通用性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必修課程。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在學校的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基礎上提出的,由專業大類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構成。
(1)專業大類課程專業大類課程是該專業大類的學生必須掌握的與專業大類相關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我們根據應用化學、生物工程、環境工程3個專業對基礎化學課程均有要求,而要求掌握的程度有較大的差異的情況,將3個專業所共同需要的基礎化學知識整合為大學化學,作為大類課程進行教學。另外,將應用化學專業的“化工制圖基礎”與生物工程、環境工程所需的工程制圖課程整合為“工程圖學”,可基本滿足3個專業的需要。
(2)專業主干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從大二開始開設,是直接指向應用化學專業的基礎知識課程,包括專業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實驗課兩大類,它與專業大類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一起為學生提供與其未來職業生涯密切相關的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將專業主干課由原來的10門縮簡為9門;將與學科大類課重復的“化工制圖基礎”去掉;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的課程適當壓縮,專門為這些課程與大學化學的銜接進行了設計,將這些課程作為以大學化學為基礎的提升課程。這樣可在有限的課時內保證基礎化學的教學質量。
(3)專業選修課程專業選修平臺課程從大二開始開設,是指向某個或某類專業的選修課程,目的在于強化專業教育,體現專業內涵和專業特色,進一步擴充和強化學生的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培養。將原先13.5學分的專業限選課,壓縮為12學分,將精細化工方向的“精細化工過程與設備”去掉,該課程與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化工分離工程有較大的重復。將表面精飾方向中相互有重復內容的“電化學與測試技術”、“金屬腐蝕理論”合并為“應用電化學”。這樣既能保持應用化學的特色,又可實現課程的精簡。雖然精簡了專業限選課,但專業選修課的總量并沒減少,比原培養方案還增加了0.5個學分,即增加了任選課的比例。這樣保證了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同時夯實實踐教學環節,擴大并精選專業選修課比例,部分課程實行分層次教學等措施,滿足各類學生學習知識的要求,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選擇權和自主學習空間,使更多的學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基礎、興趣、特長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確立個性化學習目標,成為個性充分張揚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學院大力提高課程綜合化程度,優化課程結構,如將原化學專業選修課由22門優化為14門,將原應用化學專業選修課由24門優化為16門,原材料化學專業選修課由26門優化為16門,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系,一般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占30%,專業大類平臺課程占10%,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占15%,專業主干平臺課程占10%,專業選修平臺課程占15%,公共選修平臺課程占20%。此外,無論是專業選修課還是公共選修課,都必須提供足夠多的課程資源,切實保證學生的選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