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護理教育論文
作者:鐘玉杰 陳玉卿 王鵬舉 單位:吉林大學護理學院
結果
1文獻的類型共檢索文獻110篇,去除無關及重復文獻30篇,最后獲有效統計文獻80篇。論文的類型非常廣泛,包括理論綜述、現場調查、干預性研究、教學經驗介紹及其他(如量表的編制、質性研究等)。其中以現場調查的文獻最多,為49篇,占61.25%;其次為干預性研究,為12篇,占15.00%;教學經驗介紹9篇,占11.25%;理論綜述8篇,占10.00%;其他2篇,占2.50%。
2文獻的研究對象調查與干預性文獻中,以本科、專科、高職、中專護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分別占56.5%、6.50%、6.50%、1.60%;以本科及專科、不同學歷層次護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分別占14.5%、6.50%;還有5篇文獻未報告護生的學歷。
3文獻發表的年代各年發表數:2004年3篇,2005年2篇,2006年2篇,2007年3篇,2008年13篇,2009年20篇,2010年21篇,2011年16篇;文獻發表數量呈上升趨勢,以2009年、2010年發表數量最多;從文獻發表的類型來看,2004年、2005年文獻主要為理論綜述,2008年文獻類型開始增多并以調查、干預性論文為主,2010年各類型的文獻均有發表。
討論
1對護生自我效能重要性的認識逐漸加深蔣曉蓮等[3]首次將自我效能理論引進我國護理領域,對自我效能的概念、信息來源、功能等相關知識進行了簡要介紹并闡述自我效能理論對護理教育的啟示。此后,護理教育者們便對如何有效地將自我效能理論應用于護理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總結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提出教師應重視和提高護生的自我效能。我國護生的自我效能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隨著學歷、年級的增高而增高,與來自學校、家庭、個體方面的多種因素相關,其中護理教師對其的影響不容忽視[4,5]。一些護理教育者嘗試將自我效能理論用于護生的護理技術教學和臨床實習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王平[6]在兒科頭皮靜脈穿刺教學中通過運用心理激勵、成功體驗、替代經驗、建立支持系統等措施有效地增強了護生的自我效能,使護生能更好地掌握兒科頭皮靜脈輸液的技能;周艷等[7]提出,在護理技術教學中采用授權法、績效反饋法、合理歸因法、發揮替代性經驗等增強自我效能的策略能夠提高護生的操作能力;臨床護理教師將自我效能理論與臨床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增強自我效能來提高實習護生的專科知識和技能、護理基礎操作技能、溝通能力、學習態度等,促進護生對新轉入科室的適應,從而改善護生的實習效果[8-10]。
2自我效能在護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護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護生需要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能熟練地實施相關護理操作。自我效能通過影響護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的努力程度、學習行為的選擇、遭遇困難的堅持性等方面,對護生的理論與實踐學習發揮重要作用。有研究顯示,護生的自我效能與其自主學習能力、時間管理傾向、批判性思維、科研能力呈正相關[11-14]:高自我效能的護生能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到對自己的學習做好規劃,學會統籌和分配時間,此外還具備更強的評判性思維與科研能力,因此她們更傾向于在學習中取得成就。實踐學習過程中,研究者發現自我效能與護生的護理操作技能、護患溝通能力、臨床決策能力、臨床實踐能力密切相關,護生的自我效能越高,其操作技能成績越高,護生在實習時能夠更好地與病人溝通交流、善于發現和解決臨床中遇到的護理問題,因而具備更強的臨床實踐能力[15-18]。
3自我效能對護生的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自我效能通過影響個體對自身能否應付來自外界的威脅、挑戰的判斷來對其心身反應過程發揮調節作用。護理專業新生由于剛進入護理學校,其生活環境、學習內容和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需要自己獨立面對許多困難,因此容易產生學習適應不良。臧爽等[19]的研究發現,提高護理專業新生的自我效能,能夠幫助其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合理地規劃時間,從而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臨床醫療環境的高壓力、高風險特點以及繁忙的護理工作是實習護生主要的壓力來源,提高護生的自我效能有助于其采用解決問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避免使用自責和退避的消極應對方式,進而可以緩解實習壓力、提高實習成就感[4,20]。李春艷等[21,22]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與護生的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而與焦慮、抑郁情緒呈負相關,培養護生形成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有利于其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此外,護生自我效能水平還對其主觀幸福感、應對逆境的能力產生影響[23,24]。
4護生特殊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在具體情境下的能力判斷,因此自我效能是有層次的,既有一般的自我效能,也有針對具體領域的特殊自我效能如學業自我效能。學業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在學習領域的具體表現,是指個體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能力的信心和信念[25]。有研究顯示,學業自我效能能夠提高護生的學習動機,降低護生的學習倦怠,對護生的學習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護理教師可通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歸因訓練、團體訓練等方式來提高其學業自我效能水平[26-30]。此外,關于護生生涯自我效能、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人際交往自我效能等研究也在相應開展。
小結
近幾年來,我國護理教育關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快速發展,文獻數量急劇增多,研究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仍存在一些不足:調查性研究、教學經驗總結文獻較多而干預性文章偏少,且缺乏系統、科學的促進護生自我效能提高的干預方法;研究對象多集中在本科、專科護生,對中專護生自我效能的研究不足;尚未有針對護生自我效能的測量工具;自我效能是護生對自身能力的主觀判斷,而關于護生自我效能的質性研究較少。總之,我國護理關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將繼續呈上升趨勢,在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臨床護理等領域還有許多空白點,這就需要廣大護理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對自我效能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進行多方位、深入的探討,從而增強護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提高護理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