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培訓論文
本文作者:何小燕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教務處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到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千米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鐵路將達到1萬千米以上。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大規模的鐵路網建設和鐵路的自主創新,需要學校提供大批適應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更新教學內容,建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更要建立靈活的、能快速響應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大眾教育背景下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到來,學校人才培養面臨新的問題。一是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日趨明顯,不同領域、不同技術知識含量的企事業單位對所需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各不相同。二是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強勁發展使得高校畢業生的選擇和去向日益多樣化。三是高等院校的入學對象日趨多樣化,大眾化階段走進高校大門的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發展水平、求學意愿和態度以及價值取向等都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需要學校改革傳統整齊劃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與國際工程教育相銜接的需要。為提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提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做好加入《華盛頓協議》的準備,同時為了探索建立我國的注冊工程師制度,促進工程教育與工業界的聯系,2006年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式啟動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學校積極參與認證工作,先后有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等多個軌道交通運輸類相關專業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在專業認證過程中,學校認識到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加強“工程教育界和企業界相結合”,建立“與國際高等工程教育專業相銜接專業標準”是極其重要的。學校在專業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需作出調整應對。
學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學校在廣泛調研國內外交通運輸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充分吸收各項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基礎上,依托學校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優勢,加強學分制模式下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努力探索適合學校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來了契機,指明了道路。通過研究,學校認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正是解決學校所面臨問題的良方。結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因材施教,特色鮮明”的教育理念,快速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軌道交通行業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思路。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思路是:在軌道交通特色型大學的辦學定位的指導下,按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通過科學的培養體制、合理的組織形式和高效的運行機制,構成先進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內容,成為既定目標所規定的創新人才。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根據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學校在原有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初步構建起“3+X”和“4+X”兩個體系、六種類型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①根據行業對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設置“3+3+3”本碩博貫通和“3+5”直博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生培養的特點,突破傳統培養階段的界限,將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貫通,統籌設計課程體系。以“3+3+3”培養模式為主渠道,少量優秀學生采用“3+5”培養模式,前三年不分專業,研究生教育從第四年開始進入。該模式具有三大特點: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大類培養和強化工程基礎教育;突出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②主動適應企業需求,靈活設置與企業聯合培養的“3+1”和“5+0.5”模式。學生前3年進行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第4學年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開設專門課程,并讓學生進入企業結合崗位開展實習和畢業設計。
在“5+0.5”模式中,根據用人單位對急需人才的需求,從相關專業選拔大四學生在寒假和第8學期進行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寒假完成特定的課程學習,第8學期進入企業結合崗位開展實習和畢業設計。③根據行業對工程型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設置“4+2”本碩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前3年在工程大類公共課平臺上進行工程基礎教育和在打通的學科基礎課程平臺上進行專業培養,第4年主要針對鐵路行業需求,結合工程現場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第5、6年結合企業創新需求進行研究生階段培養。④根據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設置“4+1”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在第一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培養的基礎上,開展第二專業學士學位(如工程管理、工業工程、公共管理、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如“工學+工程管理”的雙學位模式,根據軌道交通行業現場對綜合技術、管理能力的要求,對傳統工程管理的教學體系進行重大改革,學生用四年時間取得本專業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書,同時延長一年時間完成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與論文,取得由國務院學位辦統一頒發的工程管理第二學士學位證書。
學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踐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快速響應高速鐵路國際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2010年瞄準我國高速鐵路大發展和走出去戰略的大好機遇,我校以“3+1”模式與6個鐵路局聯合培養了44名大型養路機械維修與養護的卓越工程師;以“5+0.5”培養模式,與北京鐵路局聯合啟動了“高速鐵路卓越工程師國際培訓班”,培養了50余名國際化的高速鐵路卓越工程師和20余名“一專多能”卓越工程師,他們已在沙特工程現場擔當重任。根據鐵路單位對國際工程現場的需求,我校以工學+英語的“4+1”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31名卓越工程師。今年,根據鐵路單位對一專多能技術綜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又以工學+工業工程的模式培養了70余名卓越工程師。根據鐵路行業部門,尤其是鐵路設計院和工程局對專業能力精深的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4+2”本碩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在2010年和2011年,我校與11個鐵路單位依托此模式,聯合培養了200余名軌道交通領域工程技術類拔尖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