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畫藝術論文
作者:張然 單位: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
動畫的逐格拍攝及電影技術的發明都是以這一原理為指導的,從靜態攝影到活動攝影的技術演進過程,就是利用視覺暫留原理來使靜態影像產生運動效果的過程。但是隨后的研究逐漸證明,這種靜態圖像的疊加并不能夠直接形成運動幻覺,僅靠視覺暫留理論并不能充分解釋電影中的畫面運動。2電影認知學派:視知覺積極尋求含義的結果“視覺暫留”概念在電影技術和藝術領域具有最核心的地位,因為人們歷來認為,電影之所以是“運動”的,正是由于利用了這種視覺暫留效應,因為事實存在的只是膠片上一幅一幅靜止的畫面。然而,電影認知學派對此提出了質疑,并以事實推翻了由“視覺暫留”形成運動幻覺的錯誤認識。電影認知學派認為,電影中的連續運動絕不能依靠“視覺暫留”來解釋,其作用只是保證畫面的穩定和不閃爍,而與觀眾感覺到的電影運動并沒有太多關系。電影本身不是用來描述某種視覺現象,不是一個被動的視覺接收器,而是一個刻畫視覺經驗的過程。因此更重要的是電影與觀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體現在人類視覺的“尋求含義的努力”。美國心理學家杰姆斯•J•吉布森(JamesJGibson,1904~1979)從技術問題而非藝術問題來研究視覺感知。認為視覺感知本身就是在選擇,它不是在記錄世界,而是在根據自己的目的尋找環境的“含義”。當代認知科學在視覺感知問題上更進一步,強調視知覺依賴于兩個因素:現實的視覺刺激和過去的知識經驗。電影是一種視覺媒介,它的作用過程是人們基于以上兩個因素來理解電影敘事的“視覺推理行為”過程。這種預設的視覺推理行為就是視知覺積極尋求含義的結果。因此,導致我們看到電影中的運動影像的并非由于視覺暫留現象,而是視知覺復雜加工的結果。有關這個概念的理解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單線平涂二維動畫的“運動”本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單線平涂圖像動態效果的產生
(1)逐格拍攝對于動畫的意義什么是逐格拍攝?逐格拍攝也稱作定格攝影,《辭海》對“定格攝影”的解釋是:采用機械或電子控制裝置開動電影攝影機,每次只攝取一格畫面的攝影方法。能使形態漸次變化的圖畫或靜物產生栩栩如生的活動效果。動畫、木偶、剪紙影片及影片中的活動字幕等,都用這種方法攝制。然而,這一解釋對于動畫電影來說卻沒有特殊意義,因為傳統的真人電影在拍攝時實際上也是逐格將影像記錄在膠片上的。那么動畫電影(相比較真人電影而言)逐格拍攝的特殊意義在哪里呢?真人電影創作時使用的藝術材料是現實生活,這些材料本身在時間上就具有延續性。背景與演員表演相結合,在導演的選擇安排下,用攝影機對這些在時間上有延續性的動作進行連續記錄,并在放映時“還原”運動。動畫電影則不同,它所使用的藝術材料是靜態的美術形式,比如繪畫、泥偶、剪紙等。這些材料本身是空間的藝術形式,沒有時間性,或者說在時間上是沒有延續性。而“運動”是動畫作為電影(時間+空間)的一支而存在的必要元素,因此動畫創作人員必須創造出“運動”進行電影化敘事。這種創造就是將現實生活中的運動分解,用美術形態一一表現,并將這些靜態的美術形態按時間順序(不受自然規律制約)分格表現,然后再用攝影機依次記錄,最后按照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來。確切的說,逐格拍攝對于動畫電影來說更是一種逐格制作。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滲入到動畫電影每一格的畫面設計中,并在無時間延續性的材料基礎上人為的賦予時間性,控制運動與時間的關系,從而達到極自由的表現效果,這一點是真人電影所遠不能及的。
(2)單線平涂圖像的變化一個由輪廓線、色塊所組成的單線平涂圖像在進行變形或位移(或同時進行變形和位移)后形成一系列新的關聯性單線平涂圖像,這是對圖像進行逐格拍攝并使圖像最終產生動態效果的前提。而單線平涂圖像的變形、位移都是針對形而做出的變化,形是由輪廓線來控制的,因此,形的變化是通過輪廓線的局部位移來完成的,我們可以說,單線平涂二維動畫的“運動”條件是輪廓線的簡單位移。
單線平涂圖像的“運動”
(1)輪廓線的控制與形的認知在一系列動態關聯性的單線平涂圖像中,輪廓線依靠局部位移對呈現出運動的形同時具有控制力和破壞力。輪廓線的控制力體現在對形的本質定義不變,也就是在線的變形和位移過程中,只能發生量變,不能發生質變。我們之所以強調“一系列”的單線平涂圖像,原因就在于保證產生動態的形的恒定性。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我們所看到的動態則是雜亂無章的圖像更迭,它可以具有抽象性的視覺沖擊力,但是一般不會具有敘事能力。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我們就不具備對形的認知能力,我們也就無法感知畫面真正運動的是什么,因為毫無邏輯性的圖像疊加是無法令視知覺進行信息加工的,此時的畫面是真正意義上“視覺暫留”的結果——只有“動態”而沒有“運動”。我們在建立“運動”概念之前必須建立承載該“運動”的對象,也可以說,在電影藝術中“對象的運動”是一種敘事因果,在喪失了“對象”之后也就喪失了“運動”。因此,輪廓線的控制力,即對形的可認知性,是單線平涂圖像“運動”的必要前提。
(2)輪廓線的破壞與形的“運動”上文討論了輪廓線對形的控制力,但是在逐格拍攝的動畫中,如果一系列單線平涂圖像中的輪廓線都是保持完全一致,那么形的變化就不存在,也就無法產生圖像的動態效果。反之,形之所以能夠產生動態效果,根本原因是每一幅圖像中的輪廓線都被不同程度的破壞了。這種破壞度必須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否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如上文所述,因這種破壞程度超越了輪廓線的控制范疇而喪失了對形的認知可能,這里不再贅述;另一種破壞雖然被控制在輪廓線控制范疇中,但是因破壞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視覺感受。我們知道在視覺暫留理論中提出的一個事實概念:當一系列輕微差別的圖像在人眼前快速更迭,在圖像之間的短暫間歇中,前一個圖像仍然在視網膜上留存約0.1秒的時間,與下一個圖像進行順暢的融合,從而形成連續的動態效果。在電影中,通常采用每秒24格的速率來播放影片,也就是說一秒鐘含有24個畫面鏡頭,在單線平涂二維動畫中就意味著24張包含分格動作的繪畫。針對一個一秒鐘的動作,如果我們將輪廓線的破壞程度減小,即將該動作分格得比較細致,使得24張畫面每張都不同,那么每張畫面在人眼中的停留速度就為1/24秒,大約0.0417秒。顯然這個時間遠遠小于0.1秒,因此兩張相連畫面的圖像能夠因視覺暫留而進行順暢的融合。這就是“一拍一”的制作方法,但是這樣的工作量特別巨大,一部90分鐘的影片,需要90x60x24=129600張繪畫稿。如果我們將輪廓線的破壞程度加大,動作分格得稍微粗略些,采用12張不同的繪畫對該動作進行分格,每張動作重復拍攝兩次,那么每張畫面在人眼中的停留時間為1/12秒,大約0.083秒,這個數值雖然接近0.1秒,但是仍然在視覺暫留的范疇內,因此,連續播放時圖像的動態效果仍然是連貫的。這就是“一拍二”的制作方法,這種拍攝方法使畫稿的數量減少了一半(90x60x12=64800),同時保證了畫面的連續性。我們嘗試將輪廓線破壞得更嚴重,即動作分格再粗略些,每張重復拍攝三次,也就是一秒鐘的動作使用8張不同的動作分格來完成,每張畫面在人眼中的停留時間就為1/8秒,大約0.125秒。這時問題出現了,這個數值超越了視覺暫留0.1秒的極限,這個動態效果在我們的視覺中會出現“抖動”或者“跳”的結果,原因就在于靜止畫面多出來的0.025秒無法與下一個畫面進行順暢融合,人眼能夠感受到前后圖像不一致的突然變化。因此,這種“一拍三”的方法在一般情況下是避免使用的。(兩種情況除外,一是為了追求抖動或艱澀的特殊視覺效果;二是在畫面中采用模糊方法處理,避免清晰邊界或者清晰色塊,將模糊后的圖像進行銜接,線條和色塊的突然變化因此得到緩和,視覺上會有連貫的錯覺。這種方法在日本商業動畫中使用頻繁,極大的降低了制作成本。但這種方法較適合于快速動作鏡頭表現,對于節奏緩慢的鏡頭很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