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論文
作者:趙文平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
將合科教學的“社會”科改成“歷史”、“地理”兩科,分開進行教學。對于未實施五年一貫制的小學,其課程按教育部1952年2月5日頒發的《“四二”舊制小學暫行教學計劃》,開設語文、算術、自然、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美工8門課程。1952年3月18日,頒發試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初中開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外語、中國革命常識、時事政策、體育、音樂、美術等13門課程;高中開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社會科學基本知識、共同綱領、時事政策、外語、體育、制圖等13門課程。可以看出,建國初期經過改造、吸收和借鑒后的學校課程結構較為單一,所有課程均為必修課和分科形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建國初對有科學文化知識人才的急需直接決定了學校課程以系統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為主,課程結構必然以學科課程、分科課程為主。二是對以往的舊課程否定較多,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只繼承了以往中小學課程中分科目的部分,丟棄了民國時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學課程中的選修課制度。三是受到了蘇聯當時教學計劃只有必修科沒有選修科的影響。這實際上一方面反映出在建國初期學習蘇聯時就已出現脫離中國實際的問題的端倪,另一方面則體現出建國初期在改革舊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漠視中國國情、薄待傳統的“左”傾情緒,造成了對以往教育過多的否定。
“勞動化”特點的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課程結構(1953—1965)
1953年,我國提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偉大歷史任務,并著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國家不斷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幾乎每年都重新頒布中小學計劃。具體有1953年7月頒發的《中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1954年2月頒發的《小學“四一制”教學計劃(修訂草案)》;1954年7月頒發的《1954—1955學年度中學各年級各學科授課時數表》;1955年9月頒發的《小學教學計劃》;1956年6月頒發的《1955—1956學年度中學授課時數表》;1956年3月頒發的《1956—1957學年度中學授課時數表》;1957年6月頒發的《1957—1958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1957年7月公布的《1957—1958學年度小學教學計劃》。1953年中學課程在1952年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主要變化是初一增設了衛生常識,但由于教材編訂跟不上,教育部很快又通知暫不開設。而且,取消時事政策;總課時減少170課時。1954年,鑒于學生學業負擔太重,教育部對中學課程作了新的調整,主要是減少課時和削減課程科目:(1)初中取消外語課。(2)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取消共同綱領,改設政治常識。(3)教學時數初中一、二年級由1953年的每周30、32課時降為29課時,初三由每周32課時降為31課時;高一由每周32課時降為30課時。1955年7月教育部專文下發《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所以,1955年教學計劃體現這一精神,進一步下調課時,初中一、二年級每周課時降為28課時,高一由32課時降為31課時,高二由30課時降為28課時。1956年是中學課程作出重大調整的一年。首先,開始注意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建國之后,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我國的課程改革重心一直放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的改革上,如加大課時,重編教材,增加科技新成果在教學內容上的反映等。一段時間,忽視了對學生勞動技術教育。一方面,缺乏勞動教育,使全面發展教育失于偏頗;另一方面,這也嚴重脫離了中國教育實際。
當時社會,中學畢業生不升學而就業的是大多數。中學只有升學目標而未兼顧就業,使學生缺乏就業準備。到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到1956年,國家開始關注中學就業問題,并于1956年7月下發《關于1956—1957學年度中、小學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通知》,課程中要求普遍加設實習,初中增設工農業基礎知識。其次,改語文為漢語和文學兩門學科。這是機械照搬蘇聯的結果。蘇聯課程中是俄語和文學分科。學習蘇聯,我國于1953年起也醞釀分科,1956年下學期起正式分科教學。1957年甚至進一步取消了漢語課。語文分科造成的消極后果是削弱了作文教學,語文課成為純粹文學課,課文選材只限于純文學,政論文、應用文等全部被排除在外。整體來看,這五年的學校課程結構變革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仍然具有蘇聯化傾向。二是注意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加強生產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的培養,小學增設手工勞動課,中學增設生產技術教育課程。三是重視科學教育,當時學校教育為了向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技術人才,學校課程呈現出一種科學知識中心的價值取向,一方面增加科學知識使之課程化,另一方面又給予科學課程較多課時。如小學1955年比1954年每周課時減少2節,但自然科卻增加了1課時。高中物理1953年高一(修訂草案)規定2課時,后調整為3課時,1956年比1955年在二年級每周增加1課時,三年級增加1.5課時。
社會主義改造計劃提前完成,我國于1956年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從1958年開始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全國范圍開始了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社會急需大量勞動技術人才。當時的教育方針確定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貫徹這一方針,培養社會急需的勞動技術人才,學校教育要加強勞動教育,教育部分別于1957年7月和1958年3月,頒發了《1957—1958學年小學教學計劃》和《1958—1959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2]其中,制定中學教學計劃的基本原則是:第一,初中各年級每周教學總時數最高不超過30小時,高中各年級最高不超過31小時。第二,保證語文和數學兩科有充分的教學時數。第三,不減少物理和化學兩科的教學時數。第四,適當減少歷史和地理兩科的教學時數。第五,注意各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配合。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討論試行全日制中小學工作條例草案和對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幾個問題的指示》,批轉下發了這兩個條例,其中,《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共40條(簡稱《小學40條》),《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共50條(簡稱《中學50條》)。它們系統地總結了建國13年來,特別是1958年后二三年的教育經驗與教訓,對中小學教育的任務、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生產勞動、教師等都作了全面、具體的規定。在課程結構方面,按規定,為更好地適應各類高等學校的需要,發展學生的志趣和才能,高中階段在保證學好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學校的師資、設備等條件,酌設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制圖、歷史文選、邏輯等選修課程。高中三年級學生,可以根據志愿和愛好,任選一門或兩門。選修課程不進行考試。這一規定在新中國課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對擺脫蘇聯早期單一課程結構模式的影響,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學校課程結構變化的特點是:(1)形成了勞動化課程。中學教學計劃規定了參加勞動的時間,并開設了“生產勞動”科和“體力勞動”科。取消“農業基礎知識”課和規定的14天農忙假。規定學校應有14~28天體力勞動,另規定初中和高一、高二每學年應有6天參觀時間,以使各科知識與生產勞動更緊密相結合。在小學,也在農村小學(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區和小城市的小學)五、六年級增設農業常識,每周各1課時,全年68課時。農村小學原則上不設手工勞動課,但有條件的小學也可開設。(2)恢復外語教育在課程中的地位。“計劃”認為外國語是“吸取各國科學成就的重要工具,在中學教育中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強高中外語教學。[3]這具體表現為高一外語由原每周4小時增為5小時,并加強課堂練習機會。另外,有條件的大中城市應在初中開設外語科。增加外語科所占用的課時,通過減少語文、歷史、生物和生產勞動的課時解決。(3)重視理科課程輕視文科課程。減少歷史、地理課時,初中二、三年級和高中由每周3小時減少為2小時;只在高一開設經濟地理,每周3小時。增加生物、化學教學時數,初一、初二、高一生物均增為每周3小時,初三化學增為3小時。在初一算術中增加珠算和簿記的教學內容,所需教學時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廳、局研究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