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歷史論文
本文作者:潘?? 羅雪 冷泠 周鐵軍 單位: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重慶大學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礎研究及系統框架建構
古代的預警是對自然的預測,為了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料.人類將預警作為科學來研究是發生在二戰中雷達預警系統的應用.隨著系統科學的不斷發展,科學預警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地向其他領域和學科延伸.在各種預警系統中,經濟預警系統的研究較為前沿,數據與方法研究也較為科學.而后,經濟預警方法被廣泛用在水利、地質、氣象、災害、生態、醫學、交通、電力甚至博彩業等各個方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和各領域的實踐,預警的概念和邏輯過程也趨于科學和全面[3-8].①預警概念: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分析與評價研究對象各個時期的特征,包括對預警對象的變化情況進行檢測,及對其質量變化進行評價,通過分析與評價,對其未來發展狀況進行預測,確定研究對象狀況和發展變化的趨勢與速度,預報不正常狀況的時空范圍和危險程度,并根據異常變化的具體情況提出警戒信息和相應的防范對策;②預警邏輯:實質是“果—因—果”分析方法的具體化,是一類典型的反饋控制方法.建立一般預警系統邏輯流程為明確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預報警度,排除警患五個步驟.本文提取風險預警系統的方法邏輯,根據現狀調研內容,參考歷史文化村鎮保護預警系統的建立模式[9],通過調研警情,尋找警源,分析選擇能夠靈敏準確影響警情變化的要素并建立指標體系,在指標基礎上采用一定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并考慮專家意見和居民意見確定警兆指標(警限與警區),然后對警度做出判定,最后提出應對不同警情的各種措施,以此形成歷史文化村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系統框架.
外部空間的警情、警源調研
課題組在對四川李莊和迤沙拉村,貴州赤水大同古鎮,云南扎實村,重慶中山鎮、石蟆鎮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考慮地理環境、區位條件、開發強度、文化背景等,并綜合調研數據的豐富性,選擇李莊鎮外部空間作為構建預警系統的案例.李莊古鎮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的長江南岸邊,地理區位較好,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內有省級保護單位2處,市級保護單位2處,清代為主的歷史街巷11條,有著豐富的自然遺產和歷史遺產,外部空間預警要素豐富,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而且2005年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李莊古鎮保護規劃,劃定保護范圍,提出了古鎮的保護措施.在已有保護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保護預警系統的研究更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李莊古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村鎮,使其擁有足夠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能夠執行預警系統中得監測反饋功能.外部空間是歷史文化村鎮組成的一部分.外部空間分為自然空間和建成空間兩個層面.所謂自然空間,在歷史文化村鎮里主要指的是村鎮周邊的自然山水格局、村落意向景觀等;而所謂建成空間,主要是指村鎮中廣場、街道、水系以及村落邊緣等.通過表1的研究分析,課題組把警情范圍定在空間格局、構成要素和空間容量三個方面,分析和探討影響歷史文化村鎮外部空間整體保存度的變化因素.綜上,課題組認為李莊古鎮外部空間的破壞警源主要為:古鎮保護與發展的沖突;保護改造中新舊建筑的拆除及建造;古鎮居民外遷和老齡化現象不斷增加;古鎮居民與政府人員普遍缺乏保護意識;古鎮部分景點因資金問題維護困難;旅游人群對保護對象的破壞等.
警兆分析研究
警兆是警情爆發的一種先導現象,分析警兆是預警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在本系統中,分析警兆的關鍵首先是提煉影響警情變化的要素,建立要素的指標體系,確定警限,確定警兆的變化范圍,最后根據預警對象的現狀劃分警級.本研究借用國際上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預警管理模式,并參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將歷史文化村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的警度劃分為無警、輕警、中警和重警四個等級.依據對李莊古鎮外部空間現狀警情和警源的分析,綜合其特殊性,保護與發展并舉,結合課題之前對保護預警要素的研究[2],并考慮要素數據來源的限制,確定預警要素體系,如下:課題組根據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指標體系設計了調查表格,分為統計分析表格和問卷調查表格.統計分析表格用于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要素實際情況的調查;問卷調查表格主要用于對居民、游客(包括當地的管理者和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和專家、學者,內容是了解被調查對象對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和發展的態度,保護預警指標相對重要性和有關警限數值.課題組首先對指標具體數據統計,運用系統化法和問卷調查法,確定李莊鎮定量要素的警限與警級(表3),然后對專家和政府人員進行問卷咨詢,得出定性要素的警限與警級。
建立評價模型,預報警度
警度的預報是根據多個警兆指標進行綜合計算得到的綜合預警指數和警級標準,對警情進行判斷,并預報警情的程度.課題組將網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合并,建立了F-ANP模型,然后通過專家問卷確定了評判矩陣,使用三角模糊數學對權重矩陣進行處理和計算,確定預警指標的綜合權重,最后對預警對象進行綜合評價得出李莊鎮外部空間警度為輕警.
排除警患
從預警的結果看,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情況一般,沒有出現嚴重的警情,這與李莊鎮在2005年進行了保護規劃并進行了搶救性整治有關.雜亂的街巷得到整理,大量的危舊房屋得到搶修,一些嚴重影響古鎮整體風貌的新建建筑進行了整改,使得李莊鎮外部空間要素的破壞基本得到控制,其保護方法趨于合理;李莊鎮保護規劃劃定了不同級別的保護范圍,舊鎮保護與新鎮發展并行不悖,交通系統、道路系統得到梳理,土地使用規劃制定執行,綠地綠化得到整治,李莊鎮外部空間格局基本趨于穩定;李莊鎮旅游開發剛剛起步,加之當地經濟發展較好,使得李莊鎮外部空間容量遠未達到其極限,旅游過飽和帶來的環境質量惡化、過度商業化等負面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綜上所知,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形勢較為理想,與本文所構建預警系統的結果基本一致.因此,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本研究關于歷史文化村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系統的構建方法是可行的,能夠反映出李莊鎮外部空間在保護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研究表明,只有在保證保護規劃合理執行、人均收入普遍增長、旅游開發適度、古鎮保護與維修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外部空間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由于李莊鎮的保護整修短促,雖然古鎮中較為嚴重和急迫的風貌破壞現象得到杜絕,而深入開展擴大整修卻缺乏人力物力,以至于李莊鎮外部空間中仍然保留和出現了一部分與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因素.例如新鎮與古鎮交界處新建項目導致村鎮外部邊沿空間傳統風貌遭到破壞;通信塔、電桿、水塔等構筑物出現在古鎮歷史街巷中,對古鎮整體空間形象造成嚴重破壞;大量現代建筑材料對歷史街巷界面質感的侵蝕;一些保護修復技術的不當,造成非物質文化信息遺失等.這些因素影響著李莊的保護工作,以后還將持續地對外部空間環境產生著負面作用,這就需要:堅定執行李莊鎮的保護規劃;嚴格控制古鎮的旅游規模;協調發展,保證當地居民收入;建立由政府主導、居民協助的動態監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