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人事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李剛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
民辦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
好的管理有賴于一支好的管理團隊。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人事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民辦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門由于受到資金、人員編制等因素的制約,管理人員往往很“精簡”,萬人規模的學校人事管理隊伍基本都在10人以下,人事管理部門根據工作內容設置相關崗位,有人甚至“身兼數職”,要同時負責本部門多項工作,“一些管理人員只注重應付日常人事工作,忽視了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研究、政策理論的學習、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人們對高等學校管理隊伍重要性的認識存在不足”[3]。民辦高校人事管理人員創新能力不強,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傳統的高校人事管理是一種‘以事為本’的人事行政管理,從人事管理的行為過程來看,傳統的管理過程較偏重于強調事而忽視人。”[2]由于受到管理人員不足、業務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響,一些民辦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員整日陷于瑣碎的日常事務中,只是被動地遵循學校和本部門的相關規章制度,當工作中遇到新問題時不能積極思考,及時解決。民辦高校的教師大多都是高學歷人才,每個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如果按照一成不變的管理方法去對待所有人,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由于民辦高校的歷史較短,社會地位還未被認可,因而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與公辦高校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各種因素綜合起來,民辦高校對高學歷、高層次人才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從而導致目前大多數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在師資隊伍數量方面,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的規定,要求民辦高校的生師比要達到18:1,但很多民辦高校根本無法達到這一條件。在師資隊伍職稱結構方面,民辦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偏少,大多數教師為講師、助教,并且民辦高校在教師職稱評定方面不能享受與公辦高校同等的待遇。在師資隊伍學歷結構方面,民辦高校的博士偏少,大部分教師為碩士學歷。在師資隊伍年齡結構方面,35歲以下的年青教師占多數,60歲以上的退休教師也較多,中青年骨干教師偏少。民辦高校由于教師數量總體偏少,所以基本上屬于“拿來就用”。比如招聘一個非師范專業的應屆碩士畢業生,7月份剛畢業,暑假參加一下教育廳組織的高校教師崗前培訓,9月份就開始上講臺給學生上課。如此短的時間就讓新招聘教師實現身份的轉變,既缺少一個過渡期,也缺少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導,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此外,由于資金短缺等原因,民辦高校的在職教師很少有帶薪參加進修培訓的機會,更沒有到重點院校做訪問學者的機會,這也限制了教師在自己專業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對教育教學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
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大多來源于私人或企業投資、捐資,國家沒有投入資金,相對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偏低,另外在子女教育、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方面也比不上公辦高校,因此很多優秀人才都不愿意去民辦高校,而民辦高校的教職工一有機會也會辭職去公辦單位工作。績效考核是民辦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可以對教職工的工作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有利于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但民辦高校的考核機制還不健全,考核形式單一,考核標準模糊,難以量化,缺乏針對性,一般只需要總結填表即可,忽視了對教師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的監控。考核結果也沒有很好地與教職工的工資待遇、職務晉升等掛鉤,因而很難對教職工起到激勵作用。
民辦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對策
人事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直接影響著人事工作的質量,因此民辦高校人事管理人員應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努力探索民辦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定期參加相關培訓和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為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職工打下基礎。民辦高校長遠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人,在于學校的每個教職工,因此,民辦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門就應該為每個教職工服務,要尊重、關心教職工,要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教職工的創造力。在制定人事管理制度時要多參考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讓教職工切實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來,這樣既能發揮教職工的主人翁作用,又能保證政策的順利執行。好的師資隊伍是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保障。如同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教學質量就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線,是民辦高校健康長遠發展的保證。針對當前師資隊伍薄弱的現狀,民辦高校應下大力氣充實教師隊伍。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簡單說就是在今后的一個時期內,通過培養校內中青年教師,引進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和有重大影響的學科帶頭人或專業負責人,進一步充實教師隊伍的數量,優化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穩定骨干教師隊伍,建成一支整體水平較高、充滿活力、能適應學校事業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
民辦高校應高度重視教師的在職培訓進修。學校應該拿出專門的資金,鼓勵和支持教師積極參加相關的培訓進修,這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學校教學質量非常必要。如果資金確實不足,不能安排大規模的培訓進修,可分期分批安排教師參加培訓進修,另外還可以采取學校和教師共同出資的辦法安排教師參加培訓進修。對于學校出資的專項培訓,學校可以與教師簽訂協議,約定教師的服務年限,以防止高級人才的流失。目前來看,民辦高校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普遍低于公辦高校,具體體現在教職工的個人工資收入、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面,這種差距造成了民辦高校優秀人才向公辦高校的流失,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有效改善,將對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經營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后果。因此,為了穩定教職工隊伍,保證學校的長遠發展,民辦高校應該制定合理的工資福利方案和增長機制。民辦高校由于資金來源不同于與公辦高校,因而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一般通過董事會(出資方)討論決定即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工資福利方案。民辦高校的出資方應摒棄投機辦學的思想,從長期效益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根據資金盈余情況、社會工資水平、教職工工作表現、通貨膨脹等因素及時調整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特別應側重于提高骨干教師和骨干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比如,可以修建教職工公寓,解決年輕教職工的住房困難;可以跟周邊幼兒園、小學、中學建立良好關系,解決教職工子女的上學問題;按國家規定為教職工辦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讓教職工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此外,還可以實行一些人性化措施,體現學校對教職工的關愛。比如給教職工發放生日慰問金、結婚慰問金、生育慰問金;對工作時間較長的教職工進行表彰;定期組織教職工團體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