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制教育論文
當前醫學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醫學院校法制教育存在邊緣化現實高校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大多局限于教學計劃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設置[4],該課程是由《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合并而成,其中涉及法律部分的內容削減到僅占總篇幅的1/3左右。根據本課題組對安徽省四所主要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調查:首先,開設該課程的學時數平均約49個,“法律基礎”部分約占16學時(若按照原兩門課計算,總學時至少在80個以上,“法律基礎”部分內容超過30個學時),而內容幾乎涵蓋所有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由于內容龐雜與課時太少導致教師無法對“法律基礎”部分科學合理的講授,勢必使部分教師產生“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被弱化的錯覺。這大大挫傷教師對該部分內容教授和研究的積極性、并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使法制教育在醫學教育體系中被邊緣化。其次,4所院校中獨立開設《醫療衛生法規》課程僅為2所,1所融合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還有1所沒開設該課程;開設該課程的院校平均學時數約21個。1000名被調查學生對本專業所講述的法律內容認為“學時適中、內容豐富、效果良好”的僅為27.58%[5]。其三,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學人文者醫學知識欠缺,學醫學者人文知識不足[6]。此外,還存在教育形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支持性環境不足和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等。
構建醫學院校的法制教育新體系
國家、學校和社會應重新認識構建符合時代需要的法制教育體系。在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途徑和方法等方面應加強建設,并進行有效實施和科學評價。培養和造就一支具有較高法律素質、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衛生人才隊伍。提高認識,科學定位醫學院校法制教育目標“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法制宣傳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加強醫學生法制教育,“使他們具備權利意識、責任意識、義務意識和法治觀念”[7],有利于規范當前醫藥衛生行業中的不同主體的行為,推進新醫改目標的實現。首先,國家在制定高等教育方針政策層面必須賦予法制教育的獨立地位,教育主管部門應為醫學院校構建一套完整且與醫學道德教育并存的課程體系。高校應轉變法制教育從屬性觀念,“突出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同等性”[8],使廣大師生正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同時要“盡量避免法律工具主義影響,真正將法制教育當成一種信仰教育”[9]。其次,醫學院校應構建符合醫學生職業發展需求,特別是新醫改目標要求的法制教育目標體系。在構建中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又要突出“學校教育學科的課程性”;并充分發揮醫德與法制教育的互補功能,實現兩者協調發展、有機融合。通過法制教育使學生達到“知-信-行”的轉化過程。
完善法制教育的內容體系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對學生相關法律知識的教育明顯滯后于法治社會的建設和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醫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和醫療執業相關的專業法律知識嚴重匱乏,一些學生違法犯罪、日常違約受騙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醫療糾紛常見于新聞媒體。醫學生法制教育難以適應現實社會和未來執業環境。改革和完善醫學院校現有的法制教學體系,加強法制教育的學科建設,“學科是教育教學的基礎和依托,教育是通過學科來進行的”[10]。建立符合高等醫學教育規律、和諧社會建設和促進人全面發展需要的課程。因此,醫學院校的法制教育內容應設計三個層次、實現三項目標。第一層次:開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律基礎課程,重點掌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論、法學原理、憲法和基本法的理論及相關重點法條。使學生能夠熟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本質和內涵、基本法知識,學會法律思維和增強法律信仰。第二層次:開設日常公共安全和就業創業方面的法律課程,重點掌握網絡安全、道路交通、食品安全、治安管理、就業促進、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和公務員招考等方面法律知識。提高學生日常安全防范意識,警惕就業陷阱、反就業歧視,明確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中所享有的權利義務,自覺養成“依法辦事”。第三層次:加強職業法律教育,重點掌握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傳染病防治法、母嬰保健法、侵權責任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醫療法律教育與臨床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醫療法專業知識”、樹立醫療權義意識;領會醫事法律精神,增強“醫療職業的法律技能”,緩解當前醫患緊張的關系。這三個層次是相互聯系、逐步遞進,通過對醫學生系統的法制教育以實現醫學人才完美的人格。
探索靈活多樣的教育途徑及方法醫學院校法制教育應根據教育的特點和醫學生的需求,突出學科課程的特性。在充分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基礎上有效開辟多種教育途徑,將法制教育貫穿于高等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充分發揮課堂法制教育基礎性的作用首先,提高法制教育課堂效果。在灌輸式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互動式、診所式和實踐性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培養其法律情感;同時,學校適當增加學時數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增設配套性的系列選修課程,增加涉及大學生安全和醫療行業中發生的典型案件,通過模擬法庭、以案說法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展開討論、相互辯論,教師給予積極引導和總結。其次,綜合研究醫學專業課學科與法制教育相關內容,提煉出法制教育知識的滲透點,將相關的法律知識融合于專業課的教學中。“此方法解決了由于學校課程繁多,難以為公民教育課挪出專門的時間和空間之難題”[11]。積極開設第二課堂,挖掘和利用社會法制教育資源醫學與法學均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醫學生法制教育在課堂教育的主渠道外應積極探索新途徑,延伸到教室外、到社會中去。一方面,將優質的法制教育資源引進校園、走進教室。通過聘請法學院校和三甲醫院負責醫療糾紛處理的專家擔任醫事法專業的教學、開設講座等;邀請律師、人力資源和司法部門相關人員走進校園。通過作報告、展板、知識競賽、舉辦模擬法庭和開展巡回法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學生走進鄉村、走入街道社區開展法制情況調研,參觀司法機關、監獄和進入法庭旁聽等方式了解社會違法犯罪現象等活動,用鮮活的案例對學生開展體驗式的教育。此外,學校相關部門和學生社團應運用廣播、報刊、宣傳欄和互聯網等作為法制教育的載體。形成多管齊下、各部門分工負責與相互協調參與的法制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