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濟論文
區域環境概況及其生態特征
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層淺薄、蓄水保水力弱,旱季極易干旱,雨季又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之紫色土顏色較深,吸熱性強,導熱性差,夏秋季土溫很高,晝夜溫差大。據測定,紫色土丘陵坡地最高溫度可高達76.3℃,晝夜溫差可達45.9℃。每當炎熱盛夏,土溫過高,使其生長在其上的植物凋萎而死亡。紫色土的母巖為紫色頁巖,其結構松脆,顏色深,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常因熱脹冷縮而風化崩解,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在雨水的沖刷下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層浸蝕和堆積作用頻繁。
據統計1967~1993年紫色土丘陵坡地水土流失量高達175t/(km2•a)。人為破壞頻繁,植物群落破壞容易,恢復難該區域人口較多,土地少,農民較貧困,加之絕大多數農民的燃料主要來自林木,因此,迫使當地農民為追求短期限的經濟效益而放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經營方式,過度使用環境資源,最終造成環境惡化,使植被恢復難度較大。
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植被恢復模式的選擇
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是一種易受干擾而遭破壞的脆弱生態環境,對環境因素反應靈敏,生態穩定性差,生物組成與生產力波動較大。同時也面臨著貧困與環境惡化的雙重難題。因此,在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植被恢復模式的研究,從全局性、高效性、可持續性、創新性和多樣性的高度選擇與該區域相適宜的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植被恢復模式就愈顯得必要性、重要性與緊迫性。
由于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的急坡地、陡坡地、緩陡坡地的土、水、肥、光、溫等生態要素的差異性,因此,可將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分為三個小系統,即急坡地生態系統、陡坡地生態系統、緩陡坡地生態系統。針對不同系統的生態要素的差異,采取切實可行的治理模式,把改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生態建設與農民的脫貧致富結合起來,以達到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態系統生態治理的目的[6~8]。于2009~2010年通過對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現行實施的、且具有一定實施規模的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植被恢復模式進行普查,選出3類共10種模式。
結語
(1)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將區域的生態治理與特色有機結合起來,是走區域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2)通過區域生態治理和經濟開發的結合,不僅使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為相似區域的水土保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模板。
(3)區域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是水土保持工作向更深層次的延續,它突出區域的生態經濟,尋求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實現生態、經濟的共贏。但區域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和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模式,創造性地總結與發展各種模式,真正使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江山更加秀美,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本文作者:陳志陽 楊寧 田小梅 楊滿元 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園林系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系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實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