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歷史研究論文
臺灣跳鼓陣的歷史淵源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就展現其民族文化的豐厚,其體育活動的發展之早也遠勝于歐美其他國家,而民俗技藝類的體育活動,更是十分豐富及多姿多彩。本文以臺灣跳鼓陣為研究對象,首先追溯跳鼓陣活動的起源與變遷,其次,分析跳鼓陣的活動現狀,最后提出跳鼓陣的推廣策略。跳鼓陣,以“擊鼓、敲鑼”配上“跳躍動作”為表演主軸,也稱為“花鼓陣”、“大鼓陣”、“大鼓弄”、“弄鼓花”等,而跳鼓陣的淵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文獻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探討跳鼓陣的源流首先應從“大鼓涼傘舞”來說起“,大鼓涼傘舞”是福建漳州一帶人們喜愛的民間舞蹈,每逢喜慶、廟會,那種熱烈、粗獷的鑼鼓點,就會吸引民眾暫放下手邊工作一睹為快。臺灣的族群,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和漳州,在航海技術和工具不發達的時代,來自內陸的移民要能橫跨臺灣海峽,只能依賴天來保佑以及神祗的庇護了。信仰的神祗既多,與之相關的儀式自然不可免,特別是祭奠之時。
由史料可以發現,跳鼓陣乃是明朝戚繼光時代所遺留的“大鼓涼傘舞”。“大鼓涼傘舞”首見史料并有相關記錄,可追溯到 1564 年,即明朝嘉靖四十三年除夕之夜,倭寇入侵大陸九龍江一帶進行搶掠。漳州一帶的百姓,每次發現倭寇入侵,便立即將老弱婦孺送入深山躲藏。當年駐守東南沿海邊疆的統帥是戚繼光,他估計倭寇可能乘節日前來騷擾,就命令士兵堅守崗位,等敵船靠岸后,戚繼光一面下令燒船,一面指揮沿江炮臺猛擊切斷倭寇退路。經過九天八夜圍剿,殲滅大部分入侵倭寇,并在正月十四日將倭寇全部殲滅。逃難的鄉民回到家中,第二天就是元宵節,眾百姓想感謝浴血奮戰的將士,紛紛殺豬宰牛慰勞戚家軍。在和戚家軍并肩戰斗過的青年小伙子的帶領下,他們敲著大鼓,彈著琴弦,踏著舞步冒雨來到軍營大帳,戚繼光見載歌載舞的百姓衣服都被綿綿寒雨打濕,忙命士兵撐傘為百姓遮雨,持傘的戰士也不約而同隨著節拍舞動,形成邊打邊舞的場面。第二年軍民們為了慶祝勝利,又同去年般狂歡歌舞,從此年年元宵節都要大跳“大鼓涼傘舞”。因此“,大鼓涼傘舞”可以說是跳鼓陣最早的雛形。
目前與臺灣跳鼓陣有關的文獻記錄只有《壹南縣志》中提及“兩人一對手,一人持涼傘,一人抱大鼓,涼傘打回旋,大鼓雙面打,邊打邊舞,另有打鑼手三四人圍住大鼓,邊打邊舞;其狀天真爛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簡單的描述卻能讓人體會跳鼓陣表演的神態及特點。臺灣跳鼓陣應該是在明清之際,隨著閩南人民移民臺灣,“大鼓涼傘舞”很自然地傳到臺灣,成為臺灣的民間技藝之一。而跳鼓陣在臺灣的歷史記錄,則可追溯到鄭成功討平臺灣之時,由于竭力整軍,每天勤奮練兵,反清復明。當時時常舉辦比武盛會以鼓勵講武之風,在搏擊中,便有擊鼓者在旁邊擊鼓助威,或進或退,隨著比武的人跳躍進退,而成為一種豪壯的軍樂,廣為青年一輩所喜愛。后來滿清統治臺灣后,農閑無事時,便以助威的軍鼓作為消遣娛樂。因為其跳躍進退,配合鼓聲的節奏,蘊含著無限青春活力,演變至今,世代相傳,結合原本既存的“大鼓涼傘舞”,成為現流行于臺灣的跳鼓陣。
臺灣跳鼓陣的發展
在今日的廟會,以及民俗體育活動中,跳鼓陣的表演,都是一個重要的節目。由于其在跳躍、進退中,舞蹈腳步配合著鼓聲,表現出無限青春活力,不斷為現場制造出熱鬧的氣氛,吸引無數觀眾的目光,已然成為一種廣為流傳的民俗體育活動。跳鼓陣,從字面來說,是以“邊跳舞邊擊鼓”為表演方式的民俗陣頭。跳鼓陣之所以被稱為跳鼓,乃因為這種隊形變化萬千的表演活動,通常有一個人背著鼓,且以這個背鼓者為整個隊形的表演中心。
1.文藝季。近年來廟會中的跳鼓陣、宋江陣、車古鎮等民俗活動,紛紛登上文藝季的舞臺。在教改的推動下,落實鄉土體育,各校將地方傳統民俗技藝融入教學。因此,由學校組織素質整齊,表演出色,受到各界佳評。所以,在文藝季中,地方傳統民俗藝術已占重要位置,而學校的跳鼓陣也常會受邀表演,以此展現故鄉的自然之美與文化氣息。
2.社區文化。在民風淳樸的村落,信仰宗教是村民的主要精神寄托。結合社區文化,學校規劃鄉土教學系列活動,促進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產生新的聯系,賦予河川、土地、生態、人民、文化新的生命。學校基于學童好動的特質,及對鄉土文化的認同下,組織跳鼓陣,每當社區活動時,邀出表演助興,提供居民一場視聽盛宴。
3.廟會慶典。廟會活動,祭拜追思他們共同的祖先,或者庇護的神明。民間宗教活動,自古已有。農業社會,百姓終年勞苦,需要有張有弛。而今工商業社會,更需要有休閑娛樂活動。所以廟會慶典配合民俗民情,呈現傳統文化,這樣的活動意義非凡,值得我們推廣傳承。
4.喜慶表演。跳鼓陣在廟會及喜慶節日中,呈現慶祝聯歡、祈福謝神以及鎮邪避兇的意義。從過去流傳至今,已是目前的文藝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民俗項目,每遇到慶典活動時,大型廣場的表演,跳鼓陣總是掀起活動的高潮,尤其是學校的推廣,由學生來表演跳鼓陣,也將整個活動點綴得更加熱鬧,更增添帶動喜慶活動的氣氛。
臺灣跳鼓陣活動的推廣策略
學校推廣民俗體育的意義除了文化傳承外,具有適應社會的需求,奠定文化建設的基礎,扶正社會風氣與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推進工作力求各方面配合。在教學方面,以建構學校本位課程,而跳鼓陣活動是最具本土文化色彩的體育活動之一,將之納入課程的健康教育,正可表現學校本位課程的特色。在教材方面,積極舉辦教學研習,邀請專家學者編訂基本課程與教學教材,教學光盤、網站等多項輔助媒體,使跳鼓陣的推廣活動相傳下去。善用社會資源。學校在推廣跳鼓陣時,可加強社區的融入與認同,并運用社區資源,充分利用社區場所,請教具有專長的地方人才。在經費方面,可以爭取政府補助、家長會捐資、社會工商捐資、學校支出、表演收入、宗教寺廟贊助等社會資源。跳鼓陣的永繼發展,并活絡跳鼓陣的教學,最佳辦法是辦理各種跳鼓陣的活動與競賽,以及辦理親子體驗營,除了倡導民俗體育的教學之外,可以驗收民俗體育的推廣成果。此外,若能由市縣教育局或文化中心主導,每年挑選出代表性的團隊做公開巡演、示范,除了提供互相學習觀摩的機會,更能刺激技巧的提升,甚或組團到國外表演向國際進軍。體育之所以進步,需要依靠各方面的發展與配合,尤其是對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反思,并融合自己的文化,產生獨特的傳統民俗體育。